小麥根腐病
發布時間:2014/2/27 19:37:36 瀏覽次數:14038次
小麥根腐病是由禾旋孢腔菌引起,為害小麥幼苗、成株的根、莖、葉、穗和種子的一種真菌病害。根腐病分布極廣、小麥種植國家均有發生,中國主要發生在東北、西北、華北、內蒙古等地區,近年來不斷擴大,廣東、福建麥區也有發現。
小麥根腐病為害癥狀
該病癥狀因氣候條件而不同。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多引起莖基腐、根腐;多濕地區除以上癥狀外,還引起葉斑、莖枯、穗頸枯。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變褐甚至腐爛;嚴重時,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
在分蘗期,根莖部產生褐斑,葉鞘發生褐色腐爛,嚴重時也可引起幼苗死亡。成株期在葉片或葉鞘上,初產生黑褐色梭形病斑,以后擴大變為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褐斑,中央灰白色至淡褐色,邊緣不明顯。在空氣濕潤和多雨期間,病斑上產生黑色霉狀物,用手容易抹掉(與球霉病,穎枯病和葉枯病不易用手抹掉不同)。葉鞘上的病斑還可引起莖節發病。穗部發病,般是個別小穗發病。小穗梗和穎片變為褐色。在濕度較大時,病斑表面也產生黑色霉狀物,有時會發生穗枯或掉穗。種子受害時,病粒胚尖呈黑色,重者全胚呈黑色(但胚尖或全胚發黑者不一定是根腐病菌所致,也可能是由假黑胚病菌所致)根腐病除發生在胚部以夕卜,也可發生在胚乳的腹背或腹溝等部分。病斑梭形,邊緣褐色,中央白色。此種種子叫“花斑粒”。
小麥根腐病發病原因
病原物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sati-vu(ItoetKurib.)Drechsl.根腐病在土壤過于干旱或潮濕時發生重;幼苗受凍病情加重。成株期葉部發病與氣候、寄主生育狀態及葉齡有關。根腐病的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土壤板結,播種時覆土過厚,小麥連作和種子帶菌等因素均可促進苗腐發生。成株期葉片發病的空間分布呈S曲線型,初期病情增長緩慢,中期發展迅速,后期平穩。葉部病情與病菌密度、氣象條件和寄主抗性密切相關。小麥生育前期溫、濕度低,菌源量小,發病輕,抽穗前葉片抗性較強,病情增長速度緩慢,抽穗后抗性下降,溫、濕度升高,經多次再侵染后菌源量增多,病情迅速增長,乳熟期后,增長速度減慢。
小麥根腐病分布范圍
病菌寄主范圍很廣,能侵染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禾本科作物和30余種禾本科雜草。病菌在不同小麥品種上的致病力有差異,存在生理分化現象。根腐病在土壤過于干旱或潮濕時發生重;幼苗受凍病情加重。成株期葉部發病與氣候、寄主生育狀態及葉齡有關。麥田缺氧植株早衰,抗病力下降,發病重;葉片齡期愈長,抗病力愈低,小麥抽穗后出現高溫、多雨的潮濕氣候,病害發生程度明顯加重。黑龍江春麥區小麥抽穗后正進入雨季,雨濕條件對根腐病發展十分有利,因而成為這一地區小麥的主要病害,華北、西北麥區由于濕度低、為害輕。根腐病的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土壤板結,播種時覆土過厚,春麥區播種過遲,冬麥區播種過早以及小麥連作和種子帶菌等因素均可促進苗腐發生。成株期葉片發病的空間分布呈S曲線型,初期病情增長緩慢,中期發展迅速,后期平穩。葉部病情與病菌密度、氣象條件和寄主抗性密切相關。小麥生育前期溫、濕度低,菌源量小,發病輕,抽穗前葉片抗性較強,病情增長速度緩慢,抽穗后抗性下降,溫、濕度升高,經多次再侵染后菌源量增多,病情迅速增長,乳熟期后,增長速度減慢。
小麥根腐病侵染過程
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或在大氣相對濕度98%以上,只要溫度適合即可萌發侵染,病菌直接穿透侵入或由傷口和氣孔侵入。直接穿透侵入時,芽管與葉面接觸后頂端膨大,形成球形附著胞,穿透葉角質層侵入葉內;由傷口和氣孔侵入時,芽管不形成附著胞,直接侵入。在25℃下病害潛育期5天。氣候潮濕和溫度適合,發病后不久病斑上便產生分生孢子。病菌侵入葉組織后,菌絲體在寄主組織細胞間蔓延,并分泌毒素,破壞寄主組織,使病斑擴大,病斑周圍變黃,被害葉片呼吸增強,發病初期葉面水分蒸騰增強,后期病葉喪失活力,造成植株缺水,葉枯死亡。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病種胚內越冬越夏,也可以分生孢子在土壤中或附著種子表面越冬越夏,成為初次發病的侵染源。如病殘體腐爛,體內的菌絲體隨之死亡;土壤中分生孢子的存活力隨土壤濕度的提高而下降。在土壤和種子內外越冬的病菌,當種子發芽時即侵染幼芽和幼苗,引起芽枯和苗腐。
小麥根腐病病害循環
春麥區,在病殘體上越冬的病菌當氣溫回升到16℃左右,葉片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藉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小麥抽穗后,分生孢子從小穗穎殼基部侵入穗內,為害種子,成黑胚粒。在冬麥區,病菌可在病苗體內越冬,返青后帶菌幼苗體內的菌絲體繼續為害,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
小麥根腐病發病特點
小麥根腐病菌以分生孢子沾附在種子表面與菌絲體潛在種子內部越夏、越冬;分生孢子和菌絲體也能在田間病殘體上越夏或越冬。因此土壤帶菌和種子菌是苗期發病的初侵染源。當種子萌發后,病菌先侵染芽鞘,后蔓延至幼苗,病部長出的分生孢子,可經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使病情加重。不耐寒或返青后遭受凍害的麥株容易發生根腐,高溫多濕有利于地上部分發病,24—28℃C時,葉斑的發生和壞死率迅速上升,在25—30℃時,有利于發生穗枯。重茬地塊發病逐年加重。
小麥根腐病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選用適合當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種,春小麥可選用龍麥23號、龍輻麥7號。冬小麥可選用西農881、秦麥2號、12號,西農1376等抗根腐病品種。種植不帶黑胚的種子。
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麥收后及時耕翻滅茬,使病殘組織當年腐爛,以減少下年初侵染源。
3、采用小麥與豆科、馬鈴薯、油菜等輪作方式進行換茬,適時早播,淺播,土壤過濕的要散墑后播種,土壤過干則應采取鎮壓保墑等農業措施減輕受害。
4、播種前用萬家寶30g加水3000g拌20kg種子,也可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或75%衛福合劑、58%倍得可濕性粉劑、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0%三唑酮乳油、80%噴克可濕性粉劑,按種了重量的0.2%—0.3%拌種,防效可達60%以上。
5、成株開花期噴灑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每667平方用藥100g,對水75kg噴灑。(6)小麥起身期在施用一定的有機肥基礎上,結合噴施植物動力2003,10ml對清水10kg噴霧,促進根系發育,增產效果顯著。也可在小麥孕穗至灌漿期噴灑萬家寶500-600倍液,隔15天一次。
7、提倡用多得稀土純營養劑,每667平方用50g,對水20-30L噴施,隔10-15天一次,連續噴2-3次。
麥根腐病是一種由禾旋孢腔菌侵染所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對小麥的生長和產量造成嚴重影響。其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受害時期和部位的癥狀差異導致小麥出現斑點病、黑胚病、青死病等不同的病癥表現。2、小麥受害后,葉片會提前枯黃,影響籽粒灌漿,降低千粒重,對產量和品質產生負面影響。穗部受害則會導致枯白穗,進一步加劇產量和品質的損失。3、種子帶病率高會降低發芽率,引發幼根腐爛,嚴重影響小麥的出苗和幼苗生長...【查看詳情】
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與品質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經濟收入。然而,在小麥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各種病害的威脅,其中小麥根腐病就是一種常見且危害嚴重的病害。本文旨在探討小麥根腐病的發生原因及其有效的防治策略,以期為農業生產提供指導。一、小麥根腐病的發生小麥根腐病主要由多種真菌引起,如鐮刀菌、絲核菌等。這些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成為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當環境條件適宜時,病原菌通過侵染小麥根部,導...【查看詳情】
小麥根腐病病原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種胚內或病殘體上越夏、越冬。小麥播種后,種子上和土壤中病殘體上病原菌直接侵染幼芽和幼苗,引起芽腐和苗枯。病菌在病部產生分生抱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侵染葉片、穗部和種子,造成葉枯、穗腐和黑胚粒。一般在小麥生育后期高溫多雨,小麥根腐病病害發生流行。小麥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但無免疫品種。...【查看詳情】
小麥根腐病的癥狀:種子、幼芽、幼苗、成株根系、葉片、莖和穗都可受小麥根腐病的危害,出現癥狀復雜多樣。幼芽和幼苗的種子根變褐色,幼芽腐爛不能出上。出土幼苗近地面葉上散生圓形褐色病斑,嚴重時病葉變黃枯死。芽鞘上生褐色條斑。成株根上的毛根和主根表皮脫落,根冠變褐色。莖基部出現褐色條斑,嚴重時莖折斷枯死。葉上初生許多黑色小點,后擴大呈梭形,中部枯黃色,周圍有退綠暈圈。 小麥根腐病病斑兩面出現黑色霉層...【查看詳情】
小麥根腐病俗稱青死病。在西北、東北春麥區均有發生,近幾年來華北麥區發生較普遍,局部田塊受害較重。小麥根腐病自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能危害種子、幼苗、根、莖、葉和穗。嚴重帶病的種子不能發芽。或者芽鞘、地下莖產生褐斑,不能出土即腐爛。帶病輕的種子,雖能發芽出土,但生長衰弱。病苗分蘗增多,均為無效蘗。病重時麥苗矮小叢生,逐漸變黃枯死。 根部發病后,產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最終引起根系腐爛。返青時造成...【查看詳情】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