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蠕孢葉斑根腐病
發布時間:2014/8/18 9:52:12 瀏覽次數:4128次
小麥蠕孢葉斑根腐病又稱小麥蠕孢葉斑病、蠕孢根腐病,屬世界性病害。在我國各冬麥或春麥區均有發生,而春麥區流行頻率。
發病癥狀
小麥全生育期典型的多階段性病害,從幼苗到抽穗結實期均有發生。幼苗期引致芽腐和苗枯,成株期引致葉片早枯和穗腐、根腐、莖基腐、葉斑、黑胚粒、籽粒秕瘦等。其中成株期葉斑發生是取普遍,為害重。芽腐、苗枯染病重的種子不能發芽或剛萌芽就變褐腐爛不能出土。發病輕的可萌發出土但胚芽鞘或其他地下部分發病,多在冬前死掉或產生弱苗。根腐、莖基腐在苗期的胚芽鞘、地下莖或幼根上出現褐色病變、局部組織腐爛或壞死,常致地下莖基近分蘗節處出現褐色病斑,近地面的葉鞘生褐色梭形斑痕,大小3—5×1—3(mm),一般不深達莖節內部。常致幼苗發黃,田間出現一片片淺綠至淺黃色,病苗矮小、稀疏、葉直立。成株期下部1—2葉的葉尖枯焦1—2cm,根部發育不良,鎰生根少,種子根、莖基表面具褐點,可深達內部,病部腐死,嚴重的次生根根尖或中部也褐變腐爛、分蘗枯死或生育中后期部分或全株完全死亡。葉斑秋苗期或早春染病在近地面葉片上產生很多橢圓形、淺褐色至褐色小斑,大小1至幾mm。拔節后至成株期顯癥,產生典型的淺褐色、橢圓形至梭形病斑,大小1—3×0.5—1%(cm),周圍多具黃色暈圈,病斑中間枯黃色,其上常生長鏈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或其它第二寄生物,外圍淡褐色,其上可見麥根腐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情擴展快時,病斑融合形成大斑,致葉片部分或全葉干枯。此外有些品種上可產生橢圓形深褐色小斑,長約1cm。穗腐、黑胚粒穗期染病,在穎殼或穗軸上產生褐色病變,病斑多時常致大部分穎殼或穗軸變褐,嚴重的引致半穗或全穗枯死。病穎上菌絲侵染種子后,胚部變為深褐色,出現黑胚粒,種了瘦秕。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在種子上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經胚芽鞘或幼根侵入,引起地下莖或次生根或次基部葉鞘等中位發病。帶菌種子是苗期葉斑病的重要初侵染源。在土壤中寄主病殘體分解腐爛之后,病原菌也就失去了侵染能力,小麥拔節后至成株期,根腐繼續擴展的同時,葉斑病也從下向上不斷擴展,地面上的病殘體和植株病部不斷產生大量病菌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該病潛育期僅幾天至七天,菌量積累速度快,達到流行臨界菌量早,氣溫18—25℃,相對濕度100%,功能葉片和麥穗就大量染病或流行成災。此外栽培措施對該病發生也有直接影響。生產上春麥遲播或冬麥早播羈期易發病,種植過密發病重。在田間管理上凡能減少病殘體落入田間的機會或促進土壤中病殘體盡快腐爛(如深翻、中耕、施肥、澆水等)的措施均利于土壤中病原菌減少,則發病輕、這些措施對小麥生長發育有利,又可增強抗病力,從而減輕發病。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
防治方法
該病系全生育期病害,穗期葉斑和穗腐是防治的關鍵。千方百計減少田間菌源,降低病菌積累速度,保護成株功能葉片,可有效地防治本病。(1)農業防治提倡輪作以減少土壤中菌量,秋翻滅茬,加強夏秋兩季田間管理,加快土壤中病殘體分解;選用無病種子,適時適量中,提高播種質量,減輕苗期發病。(2)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3)選用抗病耐病品種冬小麥抗(耐)病品種有:豫麥21號、鄭州8915、西農88號、西農881、秦麥12號、西農1376。(4)藥劑防治①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0.2%—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或335紋霉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2%拌種,也可用20%三唑酮乳油按種子重量0.1%—0.3%拌種。小麥用三唑酮拌種影響小麥出苗嚴重的地區或品種,提倡用三唑酮與增產菌混用拌種可消除三唑酮對小麥出苗影響,用量每100kg麥種用三唑酮按種子量有效成分0.02%—0.03%,增產菌40—60g,增立菌代謝產生的生理活性物質中,含有類似于赤霉素和細胞分裂素的成分,可解除三唑酮對赤霉素合成的抑制作用,促進種子萌發。②用50%退菌特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浸種24—36小時,防效80%以上。③成株期當初穗期小麥中下部葉片發病重,且多雨時,噴灑70%代木錳鋅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0%三唑酮(粉銹寧)乳油或15%三唑醇(羥銹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2000—4000倍液,能有效地控制整個生育期該病的擴展。
小麥蠕孢葉斑根腐病又稱小麥蠕孢葉斑病、蠕孢根腐病,屬世界性病害。在我國各冬麥或春麥區均有發生,而春麥區流行頻率最高。 防治方法 該病系全生育期病害,穗期葉斑和穗腐是防治的關鍵。千方百計減少田間菌源,降低病菌積累速度,保護成株功能葉片,可有效地防治本病。(1)農業防治提倡輪作以減少土壤中菌量,秋翻滅茬,加強夏秋兩季田間管理,加快土壤中病殘體分解;選用無病種子,適時適量中,提高播種質量,減...【查看詳情】
小麥蠕孢葉斑根腐病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在種子上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經胚芽鞘或幼根侵入,引起地下莖或次生根或次基部葉鞘等中位發病。帶菌種子是苗期葉斑病的重要初侵染源。 在土壤中寄主病殘體徹底分解腐爛之后,病原菌也就失去了侵染能力,小麥拔節后至成株期,根腐繼續擴展的同時,葉斑病也從下向上不斷擴展,地面上的病殘體和植株病部不斷產生大量病菌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該病潛育期僅幾天至七天,...【查看詳情】
小麥全生育期典型的多階段性病害,從幼苗到抽穗結實期均有發生。幼苗期引致芽腐和苗枯,成株期引致葉片早枯和穗腐、根腐、莖基腐、葉斑、黑胚粒、籽粒秕瘦等。其中成株期葉斑發生是取普遍,為害最重。芽腐、苗枯染病重的種子不能發芽或剛萌芽就變褐腐爛不能出土。 發病輕的可萌發出土但胚芽鞘或其他地下部分發病,多在冬前死掉或產生弱苗。根腐、莖基腐在苗期的胚芽鞘、地下莖或幼根上出現褐色病變、局部組織腐爛或壞死,常...【查看詳情】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