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8/20 9:53:45 瀏覽次數:6627次
小麥雪霉葉枯病又稱小麥雪腐葉枯病、紅色雪腐病,發病時期會出現嚴重的腐爛,造成小麥減產所以農民朋友們應該要了解小麥雪霉葉枯病。
為害癥狀
從小麥發芽期至成熟前均可發病。產生芽腐、苗枯、鞘腐、葉枯、穗腐等癥狀,其中葉枯和鞘腐重要。芽腐和苗枯種子萌發后,胚根、胚根鞘、胚芽鞘等腐爛變色,胚根少,根短。胚芽鞘上生條形至長圓形黑褐色斑,嚴重的爛腐,表生白色菌絲。病菌基部的葉鞘變褐壞死,且向葉片基部發展,致整葉變褐或變黃枯死。病苗生長衰弱,根系不發達或短,苗矮,、二葉短縮,發病重時整株呈水浸狀變褐腐爛或死亡,死苗倒伏,表面生白色菌絲。基腐和鞘腐拔節后抽穗前發病部位上移,病株基部1~2節的葉鞘褐變腐爛,葉鞘枯死后由深褐色變淺至枯黃色,與葉鞘相連的葉片也染病或迅速變褐枯死。鞘腐多從上部葉鞘與葉片相連處始發,后向葉片基部及葉鞘中下部發展,病葉鞘變為枯黃色或黃褐色,變色部無明顯邊緣,濕度大時,上生稀疏的紅色霉狀物。上部葉鞘染病后可致旗葉和下一葉枯死。葉枯成株葉片染病初呈水浸狀,后擴展為橢圓形至后圓形大斑。發生在葉緣的多呈半圓形,大小1~4cm,我為2~3cm,邊緣灰發色,葉間污褐色,呈浸潤性地向四周擴展,形成不大明顯的輪紋數層,病斑上可見磚紅色霉狀物。濕度大時病斑邊緣現白色菌絲層,有時病部現微細的黑色粒點,即病菌子囊殼。后期多數病葉枯死。穗腐個別小穗或少數小穗發病,穎殼上產生水浸狀黑褐色斑塊,上現紅色霉,小穗軸變褐腐爛,個別穗頸腐爛褐色,嚴重時全穗或局部變黃枯死,病粒易皺縮褐變,表生污白色菌絲。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蓖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種子、土壤和病殘體上越冬后侵染葉鞘,后向其他部位擴展,進行多次重復侵染,使病害擴展蔓延。病菌生長溫限-2~30℃,19~21℃適。西北地區4~5月降雨多的年份,低溫濕度大,有利該病發生。青藏高原麥區,7~8月多雨,氣溫偏低,除為害葉片外,還可引致穗腐。潮濕多雨和比較冷涼的陰濕山區和平原灌區易發病。小麥抽穗后20多天,降雨量以上位葉發病影響較大。小麥拔節孕穗期間受凍害,抗病性降低。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
在春小麥栽培區,小麥灌漿至乳熟期是該病流行盛期。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水肥管理、播期、密度等與發病關系密切。春灌過量、澆水次數過多、生育后期大水漫灌或土粘重、地下水位高、田間濕度大的田塊、施用氮肥過量、施用時期過晚易發病。播種過早,播量過大田間郁閉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和無病種子如:鄭州3號、花培28、小偃6號、周麥10號、阿勃、西農88、西農881、豐產3號、秦麥12號等較抗病。由無病咱子田留種。(2)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對分蘗性強的矮稈品種尤其要注意控制播種量。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適當控制追肥。冬季灌飽,春季盡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墑,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3)對低濕、高肥、密植有可能發病田塊或歷年秋苗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噴灑80%多菌靈超微粉劑1000倍液,每667m2用量50g超低量或常規噴霧。也可選用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5%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