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先說一個沉重的話題:今年玉米價格下跌,你計算出會虧多少錢了嗎?
玉米是農民種植的主糧,玉米價格關系到每位農民的收益,玉米價格下跌農民就會不賺錢,甚至虧損。
2016年國家實行玉米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政策,但只有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有補貼政策,可是也不是所有的農民都能夠拿到補貼,國家實行8年的玉米收儲政策取消了,玉米價格由市場說了算,要與世界接軌,國家還要清理巨大的庫存,玉米價格因此一路暴跌。
糧食價格這樣跌下來,農民們都計算著今年會虧多少錢,農民賣潮糧價格每斤0.43元每斤,價格預計可能還會下跌。
按每晌地10噸計算,每噸860元,每晌地可賣8600元左右,每晌地預計成本為一萬一千元左右,受臺風干旱影響成本還會增加,產量也會有所下降,預計每晌地大約虧損2千到3千元左右,甚至更多,每戶農民大約種植10晌地左右,虧損在2到3萬元不等。
農民不僅種地虧損2到3萬元,一年的花銷也要2到3萬元,也就是說種地虧損加日常花銷少也要5到6萬元左右,可是這已經虧空了大部分農民的老底,如果僥幸能夠拿到補貼就能少虧點。
玉米價格如此低迷,農民明年可能會改種其他作物,可是不僅玉米價格不景氣,大豆價格也很低,那么明年大部分農民可能就會放棄種地,甚至種不起地,大部分農民不種地就會選擇去城里打工,眾多的農民工進軍城市謀求生路會改變他們的生活嗎?
中國農業必將改革,農民生活也需要改善,農業改革勢在必行,國家要帶動你我共同努力。
玉米現在已經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從去年的降低臨儲價格,到今年取消玉米臨儲,國家不在托底收購。
魄力之強,執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為何如此迫切?
從總體來講就四個原因:糧庫儲不下了,財政負擔不起了,進口快要堵不住了,企業都要破產了!
而玉米改革的關鍵點就是降低價格,只有玉米價格降下去了,一切問題迎刃而解,玉米整體產業鏈也就能回歸到一個正常的水平,可以良性發展。
但是這場改革中受益方為何沒有農民?
玉米價格斷崖式下跌,企業可以降低成本,市場可以有序發展。
補貼也是望梅止渴,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有很多人會說國家還給農民發補貼了呢,而且還不少錢呢!
的確,國家是一片好心,可是到了地方,被很多歪嘴和尚把這個經念歪了,由于地方沒有嚴謹的土地流轉備案制度,現在下面根本無法直接證明誰是土地承包者,沒辦法,只有讓原地主簽字確認,可這樣一來很多人都起了貪念,都想要這個補貼。
導致現在很多地方只能土地承包者和原地主進行協商,協商好的一家一半,沒協商好的,原地主全要了。
國家花費大批金錢補貼玉米實際種植者,但能有多少錢真正用到實際種植者身上呢?未解之謎!
而且這個補貼還是給東北四省區的,那四省區之外種玉米的怎么辦呢?沒人管!
玉米災難,是偶然?還是決策失誤?
我們還要深思下為何要毅然決然的進行玉米改革,很大原因來源于進口的沖擊,因為國外的玉米以及替代品很便宜,雖然玉米進口有配額限制,可是酒糟、大麥、高粱、木薯等替代品是沒有限制的,可以肆無忌憚的沖擊國內。
可是問題關鍵是,國際糧價在5年前就已經開始下滑,而我國卻沒有采取措施,還在為打造十二連增而大唱喜歌,還在連年提高臨儲價格,這難道不是問題嗎?
提高臨儲價格,國內玉米價格高企。十二連增,增的是什么?幾乎全是玉米,供大于求問題嚴重凸顯,加重玉米產業惡化。
這場改革就是剁左手還是右手的問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農民為這一切買了單!
在行情方面,政策“退出”元年 玉米市場更平靜了
國慶過后,隨著東北玉米拉開了大規模上市的序幕,國內整體步入了一個傳統的新玉米上市階段。
不過在國慶節期間以及國慶節過后開始正式“上班”這段時間,玉米市場價格并沒有出現人們預料的大幅下跌,而在國慶節之前收到新玉米打壓的大幅下跌的華北玉米市場價格不但沒有下跌,反倒是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反彈。
全國上下,僅有港口地區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跌幅,不過考慮到港口玉米長期處于高位堅挺的運行狀態,此輪“補跌”也顯現的合情合理。
可以說,在政策糧收購“退出”市場的年份,新玉米市場整體表現出了人們意料之外的平靜,而這個平靜的下面,是暗流涌動,亦或是真的波瀾不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