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指出,要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恢復。緊隨其后,4月9日,商務部、扶貧辦聯合印發《關于切實做好扶貧農畜牧產品滯銷應對工作的通知》(下簡稱通知),要求切實解決扶貧農畜牧產品滯銷問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
聯想到在此之前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2020年是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并指出完成上述兩大目標任務,脫貧攻堅后堡壘必須攻克,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必須補上。
以上種種,不僅說明了扶貧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告訴我們,扶貧工作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用一句現在大家熟悉的話說,就是常態化。
那么,什么是“三農”領域內扶貧工作常態化的短板呢?毋庸置疑,那就是貧困地區農產品的上行渠道仍然不暢或者說需更加暢通。此次疫情的出現,也使這一問題更加凸顯。因為疫情,很多農產品滯銷了。原本春節前后的農產品銷售旺季,也顯得格外冷清。疫情之下,更多人關注的是抗擊的主戰場,即人流聚集的城市地區。但在廣大的后方,即農村地區,農產品滯銷這場戰役,卻被很多人忽視了。
因此,要克服疫情帶來的后續影響,在抗疫工作進入常態化的同時,必須將之與扶貧工作結合起來,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扶貧的常態化。有人認為,疫情對農產品上行帶來的大影響就是道路阻塞、交通不暢,這自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也不是常態性因素。因為這些“實”的問題很快就會得到改善,相對也容易改善。
筆者認為,需要改善,也難改善的恰恰是“虛”的問題,即樹立扶貧工作的常態化觀念。疫情固然兇猛,但畢竟終究會過去,可農村貧困人口的狀況和造成貧困的原因,則不會隨著疫情的緩解也隨風而去。改善這一狀況的根本途徑,只有一條,那就是必須保持貧困地區農產品上行的渠道常態化暢通。正如《通知》所要求,各地要抓緊建立農產品滯銷應對長效機制,做好預測預警和應急防控,鞏固產銷合作機制,舉辦產銷對接活動,推動貧困地區生產主體與銷地市場主體建立長期聯系。
何謂銷地市場的主體呢?去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唐俊杰是如此定義的:批發市場占農產品流通總量的70%以上,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產業鏈主要渠道。所以,農批市場可以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突破口。通過政府扶持,鼓勵農批市場長期為貧困地區開辟農產品專銷區,定時開展購銷訂購會、經銷商采購會等,通過營銷渠道的變化擴大銷售范圍,從而解決貧困地區農產品與市場對接不暢問題,即實現對貧困地區的常態化扶貧。
近幾年來,盛華宏林批發市場的扶貧工作,遵循的就是這一理念。筆者手頭有這樣幾個常態化扶貧案例。
案例一:2018年10月,盛華宏林批發市場與河北省陽原縣三馬坊鄉西窯頭村簽訂結對幫扶協議,圍繞“聚焦精準、關注民生”原則,發揮市場平臺優勢,通過不斷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幫助西窯頭村打通了農產品銷售的“后一公里”。經過近一年時間的結對幫扶合作,去年夏天,在盛華宏林批發市場的產銷扶貧平臺上,西窯頭村果蔬銷售取得很好的成績。
案例二:2019年8月,為落實盛華宏林與江西省于都縣戰略合作協議,于都縣“好糧油”產品正式進入盛華宏林,市場為于都好糧油產品提供獨立免費展位,并大力宣傳,展示的產品有:三星腐竹,錦悅姐夫家生態米,贛木霖山茶油,梾木果油,綠中源山茶油等。
在扶持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上拿出管用措施,推動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讓那些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走出小村莊、走進大市場,不僅有助于促進貧困地區產業健康發展,讓貧困群眾有穩定的增收渠道,還有助于豐富城市老百姓的餐桌,這是“消費扶貧”。近年來,盛華宏林批發市場以區位、產業優勢為抓手,不斷延伸產業鏈,積極探索開展消費扶貧,從而實現“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
作為北京一家大型糧油批發市場,盛華宏林批發市場目前已先后與河北張家口、江西于都等貧困市縣簽訂了農產品長期產銷合作協議,推動滯銷農產品打進首都市場,豐富了城市消費者的餐桌,幫助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同時,實現了“四個結合”:結合了國家的脫貧攻堅政治任務,結合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結合了國家“優質糧食工程”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的目標,結合了盛華宏林市場未來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