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土
一般來說,黏土的有機質含量高,保肥性能強,養分不易流失,但通透性能差,施肥后肥效釋放慢,作物生根難,人們常稱這種土壤“發老苗不發小苗”.這種土壤性冷,有機質分解速度慢,所以應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料,用馬糞、羊糞等熱性肥料做基肥。
施肥時一次性多施不至于造成燒苗或養分流失,但應適當提早,并宜“多吃少餐”.但氮肥不宜過多施用,以免因后期肥效過分發揮,使作物貪青晚熟,導致減產。
黏土對養分的吸附固定能力強,而且土壤溶液中的養分擴散速度慢。因此,要注意施肥的位置,如施磷肥和鉀肥應盡量靠近根系,并及時中耕松土,增強土壤的通透性,注意及時澆水,以水調肥,提高肥效。
沙土
沙土質地松散、粗粒多,土壤養分含量少,不保水保肥,宜多施土雜肥和有機肥,或進行秸稈還田,或種植綠肥適時翻壓,以培肥地力,逐年改善土壤結構。
施肥時,一次不能多施,多施易流失,要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則,且要施用淋溶性小的肥料,如銨態氮、鉀肥等。采用溝施或穴施等集中施用的方法。為了改良沙質土壤,還可采用摻土施肥法,既可保全養分,還可改良沙性土壤。有機肥應深施,如淺施難以分解或分解較快。沙土地宜用牛糞、豬糞等冷性肥料做基肥,以使土質逐漸變好。
壤土
壤土是農藝性狀較好的一種土壤,其通透性、保水保肥能力以及潛在養分含量介于沙土和黏土之間,適合各類農作物生長,一般可按產量要求和作物的生長期,適時適量施肥。
施肥原則上要做到長效肥與短效肥相結合,有機肥與化肥相結合,大量元素肥料與中微量元素肥料相結合,氮、磷、鉀肥相結合。
鹽堿土
鹽堿土是鹽土和堿土的總稱,鹽土主要指含氯化物或硫酸鹽較高的鹽漬化土壤,土壤呈堿性,但pH值不一定很高;堿土是指含碳酸鹽或重磷酸鹽土壤,pH值呈堿性。鹽堿土的有機質含量少,土壤肥力低,理化性狀差,對作物有害的陰、陽離子多,不易促苗。
鹽堿土的施肥原則是以施用有機肥料和高效復合肥為主,控制低濃度化肥的使用。有機肥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對土壤中的有害陰、陽離子能起緩沖作用,有利于發根、保苗。高效復合肥無效成分少,殘留少,但每次施用量也不能過多,以避免加重土壤的次生鹽漬化。施過化肥后應及時灌水,以降低土壤溶液濃度。
水田和旱地
水田由于水分的移動,會將溶液中的養分帶走,使施用的肥料在土壤中難以積累而引起養分缺乏。同時土壤中的水分還能將施用的肥料稀釋,因而即使靠近作物根部施肥也不會對作物根系產生傷害。在水田施用氯化銨、氯化鉀等含氯肥料,也不用擔心氯離子在土壤中的積累。但水田因存在水層,易使土壤缺氧,在供養不足的條件下,會產生一些有機和無機的毒物。比如施用的有機肥在嫌氣分解條件下會累積有機酸。
因此,在水田選用有機肥時,應注意選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否則會產生過多的還原物質。同時由于嫌氣細菌的旺盛活動,還會增加水中氧的消耗,進一步加劇土壤缺氧,而導致作物根系遭受傷害。水田施用氮肥時,不宜選用硝酸鹽類肥料。這是因為其易溶解,在水中移動快,除易淋失外,還易形成有毒亞硝酸鹽,并引起反硝化作用,造成脫氮損失。而在水田施用銨肥,則因其比較穩定而能充分發揮肥效。
旱地與水田相反,旱地施肥不但不會造成養分的淋失,還能使養分在土壤中逐步積累,和容易造成鹽分濃度過高,因此旱地切忌在靠近植株根部位置施肥。
同時因為硫酸根與土壤溶液中的氫氧化鈣和碳酸鈣反應,生成難溶性的硫酸鈣,不會增加土壤的鹽濃度;而氯化鉀中的氯離子能與土壤中的硫酸鈣反應,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鈣,使土壤溶液的鹽濃度增加。再者,旱地也不會像在水田那樣易于產生反硝化作用。此外,旱地應多種植喜硝態氮的作物。因此,旱地如選用硝酸鹽如硝酸銨與以硝酸銨為基礎成分的復混肥,就比較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