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農藥使用的增加,農藥殘留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人們對無公害蔬菜的呼聲越來越高。發展綠色農業,已成為必然趨勢。
可適用于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農藥有以下類別:
生物農藥對害蟲具有控制,且是性極高的農藥,具有高效、低毒、,抗藥性慢等特點。如細菌殺蟲劑BT(蘇云金桿菌微生物殺蟲劑)、阿維菌素等;真菌殺蟲劑(白僵菌);昆蟲病毒殺蟲劑及昆蟲信息素類(如性誘劑)等。
現代概念的植物源農藥。即對害蟲有拒食、驅避、阻礙發育,干擾生殖等特異作用的植物提取物(如印楝素、川楝素)。
昆蟲生長調節劑。可通過阻礙害蟲脫皮,干擾發育起到控制作用,對人及高等動物,對天敵影響小,對環境,如抑太保、除蟲脲、撲虱靈等已被廣泛應用,新品種如滅蠅胺、米滿也已開始推廣。
高效、、低殘留藥劑。如擬除蟲菊酯類,特別是一些農藥新品種,如四溴菊酯防治蔬菜害蟲稀釋濃度可達8000-10000倍,且低殘留,間隔期短。
新型殺蟲劑。這類殺蟲劑的結構、作用機理獨特,對抗性害蟲高效,如吡蟲啉已廣泛應用。又如阿克泰是新一代的強內吸、低毒、高效殺蟲劑,防治粉虱具有,稀釋濃度提高達5000倍。
新型類制劑。如多殺霉素對抗性蔬菜害蟲具有高效性,但對人和高等動物非常,且間隔期短,非常適合在菜田中使用。
高效強選擇性藥劑。如氨基甲酸酯類的抗蚜威只對蚜蟲表現出高效(具有觸殺、胃毒、熏蒸三重作用),而對其它生物無傷害,并且殘效期短,對作物和天敵,是生產無公害蔬菜、維護菜田生態平衡的理想藥劑。
在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農藥施用上,要對癥下藥。在充分了解農藥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礎上,根據防治病蟲害種類,選用合適的農藥類型或劑型。
要適期用藥。要根據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嚴格掌握防治時期,做到適時用藥。對病害要求在發病初期進行防治,控制其發病中心,防止其蔓延發展,一旦病害大量發生和蔓延就很難防治;對蟲害則要求做到“治早、治小、治了”,蟲害達到高齡期防治效果就差很多。不同的農藥具有不同的性能,防治適期也不一樣。生物農藥作用較慢,使用時應比化學農藥提前2-3天。
要科學用藥。注意交替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藥,不能長期單一化,防止病原菌或害蟲產生抗藥性,利于保持藥劑的防治效果和使用年限。蔬菜生長前期以高效低毒的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混用或交替使用為主,生長后期以生物農藥為主。使用農藥應推廣低容量的噴霧法。
選擇正確噴藥點或部位。施藥時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病蟲害的發生特點確定植株不同部位為靶標,進行針對性施藥。達到及時控制病蟲害發生,減少病原和壓低蟲口數的目的,從而減少用藥。例如霜霉病的發生是由下邊葉開始向上發展的,早期防治霜霉病的重點在下部葉片,可以減輕上部葉片染病。蚜蟲、白粉虱等害蟲棲息在幼嫩葉子的背面,因此噴藥時必須均勻,噴頭向上,重點噴葉背面。
合理混配藥劑。采用混合用法,達到一次施藥控制多種病蟲危害的目的。但農藥混配要以保持原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不增加對人畜的毒性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狀為前提。一般各中性農藥之間可以混用;中性農藥與酸性農藥可以混用;酸性農藥之間可混用;堿性農藥不能與其他農藥混用;微生物殺蟲劑不能同殺菌劑及內吸性強的農藥混用。
要嚴格按照期限執行農藥間隔。菊酯類農藥的間隔期5-7天,有機磷農藥7-14天,殺菌劑中百菌清、代森鋅、多菌靈14天以上,其余7-10天。農藥混配劑執行其中殘留性的有效成分的間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