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的開展和“農業科技進貧困和民族地區行動計劃”的貫徹落實,2018年5月5-11日,我院蠶業所所長、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特殊性狀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肖金樹研究員率副所長張友洪研究員、辦公室主任李可賢等一行,赴涼山州冕寧縣、寧南縣、會東縣和烏蒙山區高縣、珙縣、興文縣等地調研指導蠶桑科技扶貧工作。西南大學、四川閬中蠶種場、樂山蘇稽蠶種場有關專家一道參加調研。
肖金樹所長一行分別在涼山州蠶業局局長王其明、宜賓市蠶業管理總站站長何建梅,以及有關縣委政府、蠶業局(站)、蠶種場、繭絲綢龍頭企業等有關領導的陪同下,先后深入冕寧縣沙壩鎮,寧南縣華彈鎮,會東縣大崇鎮,高縣嘉樂鎮、羅場鎮、樂悅鄉,珙縣孝兒鎮、珙泉鎮,興文縣周家鎮等蠶桑基地鄉鎮調研,實地察看和詳細了解了各縣蠶桑產業發展狀況和產業扶貧成效,以及我所十二五育成的優質繭蠶品種“芳繡×白春”及省力化蠶業技術與設施在大面積推廣情況。然后與當地黨委政府領導、蠶桑技術人員、龍頭企業負責人就蠶桑產業扶貧、技術扶貧存在主要的問題及解決辦法等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和交流。
調研中發現,在涼山彝區和烏蒙山區,蠶桑產業在脫貧攻堅中具有顯著優勢,各蠶桑重點鄉鎮的蠶農基本上通過養蠶實現了脫貧,特別是通過“公司+專和社+基地+共育室+農戶”的新機制,在推廣優良蠶桑新品種和省力化蠶業新技術、新設施的情況下,“人平兩畝桑,脫貧奔小康”是切實可行的。農民人平種植2畝桑園,每年多批次共養蠶6-8張,產繭300-400公斤,年收入15000-20000元,同時還可套種玉米、馬鈴薯等,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畝桑效益都在10000元以上。家庭農場和養殖大戶,通過流轉土地“反租倒包”實行規模化養蠶,年養蠶300張以上,年產值達100萬元以上,純收入近50萬元,還可解決10人左右就業,年人均務工收入14000元以上。我所十二五育成的新蠶品種“芳繡×白春”在貧困地區涼山州、烏蒙山區受到廣大蠶農和絲廠、種場歡迎,一致認為該品種是一對健康性好、易繁殖、繭絲質優的好品種,為貧困地區發展蠶桑產業脫貧致富提供了科技支撐,作出了貢獻。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