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觀念中,顧客是上帝,顧客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在農資營銷中,農民就是自己的上帝,農民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可是,有行業人士提出了新的概念,顧客是兒女。
在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顧客是上帝這個理念之后,到現在為止,銷售都是以顧客為中心,尊重顧客、滿足需求、注重顧客的消費體驗,但是這樣的銷售有沒有讓很有隔閡呢?小編是很同意“顧客是兒女”這個理念的。
在人們慣常的思維中,上帝就應該被供起來,只要上帝需要,無論對與錯,都是好的。再后來,銷售人員認為顧客是衣食父母,沒有顧客,沒有了衣食父母,自己就不可能生存下去,縱觀現在的社會,父母就是孩子依賴的對象,現在的孩子對于孝順的意識觀念也已經越來越淡薄了,所以現在的農化服務才會一直跟不上去。對于兒女,父母總是想得很多,認為孩子會吃不好,自己有虧欠于他們的想法,所以,應該把農民看成自己的兒女,一心為孩子好,才是真的好。
把農民看成自己的兒女,對兒女有求必應,沒有上帝之間的隔閡,沒有父母之間的依賴,只有對兒女的著想,農資銷售人員才會想農民之所想,才會把農技知識真正的、毫無保留的教給用戶。在實際的銷售中,上游企業與下游顧客是買賣關系,在某種程度上,上游企業認為自己是下游的上級,有一定的決定權,比如漲價、降價,壓貨、催款,對下游市場的變化沒有深入的考察過,不能很好的體諒下游顧客,很容易激化彼此之間的利益矛盾。若是上游企業把下游顧客當做兒女,表現出無微不至的照顧,能發現下游企業的難處,做出相應的政策改變,就會讓農資市場有不一樣的改變。
這樣就會有人認為是不好的,兒女還會有叛逆期,對父母不孝的時候,若是主導權都掌握在下游顧客手中,上游企業發展將會更加的艱難。對兒女的叛逆期,需要有人去引導,就像是上游企業要對下游顧客做技術指導,讓下游企業更好的銷售,有了銷售業績,下游企業還會經常的拖款嗎?同時,對于下游客戶,還要交給經營之道,讓“兒女”走上有利的正道,教育他很好的發展,還要對下游企業以平等的身份來交談,有利利益共贏的局面才會讓整個農資行業發展。
對于下游顧客,上游企業要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機制,保持彼此之間的交流,讓合作雙方有密切的聯系,下游顧客有了技術困難或者是銷售困難,上游企業都會很好的給予指導與引導,讓下游顧客渡過難關,這樣做不僅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提高企業在用戶心目中的形象,還能客戶的忠誠度,在企業由困難的時候,下游顧客給予幫助,讓企業度過危機。
在新時代的農資營銷中,就要有不同的觀念來做營銷,促進市場的和諧發展,幫助企業強大。說到底就是將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