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釋肥作為低碳經濟時代的高品質肥料,推廣的效果卻不盡人意,行業里要求補助的聲音是越來越強烈,就在今年,緩釋肥成了化肥行業的寵兒。1月31日,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啟動高效緩釋肥使用補助試點;2月4日,農業部將緩釋肥使用補助列入農業支持政策。
相較于美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家,我國的緩釋肥技術實現產業化不過十幾年,但一經問世就顯現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但是的推廣效果卻差強人意。其實緩釋肥很是契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和現代農業的新要求,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樊小林解釋,推廣緩釋肥至少在三個層面表現出顯著的必要性:一是推廣緩釋肥有利于減少過量施肥、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中國的耕地占世界的9%,但卻使用了占世界35%的化肥,化肥畝均用量是發達國家的3~4倍,化肥過量使用是導致江河湖泊和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使用緩釋肥可明顯提高肥料利用率,即便按照保守的10%計算,化肥總用量就可以減少三分之一以上。二是使用緩釋肥可緩解因城鎮化迅猛推進而帶來的農業用工成本上升問題。作為一種輕簡施肥技術,推廣緩釋肥可減少勞動力投入,適應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現狀。三是推廣緩釋肥對于節約資源意義重大。基本上,1噸尿素等同于1噸煤和數百度電,因此減少化肥用量就是減少能源投入,推廣緩釋肥可以說是真正契合了高效、環保、節能的產業發展方向。除了宏觀層面的生態效益,緩釋肥在應用層面表現出的增產增收效果同樣突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胡樹文介紹,使用緩釋肥的農作物增產幅度一般達10%左右。而據的緩控釋肥生產基地金正大公司的統計,截至目前,金正大緩控釋肥已在全國30多種作物上應用,累計推廣6925萬畝,為農民新增經濟效益146億元。
既然緩釋肥有如此好的效益,為什么不能被廣泛使用呢?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胡樹文教授表示有三點:一是緩釋肥制造工藝復雜,較之普通化肥,1噸緩釋肥要增加成本800~1000元,加上流通環節加價,使得緩釋肥到了農民手里價格偏高,一畝地要增加投入十幾元。二是農民用肥觀念守舊,對緩釋肥存在認識誤區。比如一些農戶片面認為只有快速溶解的肥料才是好肥料,因而對緩慢釋放的新型肥料存有抵觸心理;三是雖然緩釋肥確有增產效果,但這往往需要測產才能直觀地呈現出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戶使用緩釋肥的積極性。
從緩釋肥在今年“兩會”的受關注程度上來看,今年緩釋肥的生產廠家將會有巨大的利益空間,農民也將在緩釋肥中得到更大的利益,緩釋肥的地位也將不再尷尬,緩釋肥迎來了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