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山東省一大糧食作物,是全國第三大糧食作物,也是全國人民的主要口糧,搞好小麥生產,對于滿足人民生活需求和確保糧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山東農業大學余松烈院士提出小麥精播栽培技術以來,該技術在我國黃淮海麥區小麥生產發揮了巨大的增產作用。但近年來,主要是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以來,農民種地分散經營,規模小,種植模式多,種植密度大,播種機械種類多且機械老化等現象普遍存在,造成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應用面積下降,小麥播量快速升高,部分地區平均每畝播種量達15公斤以上,少數農戶每畝播量達20公斤左右,甚至25、30公斤。
大播量,大群體粗放管理十分突出,造成群體差,個體弱,產量徘徊的局面。針對上述小麥生產播種機械老化,種類雜亂,行距小,播種差,播量大,個體弱,缺苗斷壟,疙瘩苗嚴重,產量徘徊的生產狀況,2006年,在山東農業大學余松烈院士的指導下,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董慶裕老師研制了新型小麥寬幅精量播種機,該技術將小麥播種機械的播種苗帶由以前的3~5厘米加寬到8厘米左右,具有播種量準確,出苗均勻、整齊、健壯,畝穗數較多等優點,一般增產10%左右。因此,在黃淮海麥區示范推廣小麥寬幅精播栽培技術,對大幅度提高小麥單產,小麥高產穩產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二)技術示范推廣情況
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自2007年以來在全省重點推廣了該技術。目前該技術已連續8年被列為山東省和全國主推技術,推廣面積已占山東全省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在周邊省份均有較大面積的示范推廣。
(三)提質增效情況
該技術經大面積試驗和示范,一般每畝增產增收79.2元,畝減少種子、肥水等投入40.2元,單位規模新增純收益119.4元。
(四)技術獲獎情況
該技術于2016年獲山東省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于2019年獲全國2016-2018年度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
技術要點
(1)選用有高產潛力、分蘗成穗率高,中等穗型或多穗型品種。
(2)堅持深耕深松、耕耙配套,重視防治地下害蟲,耕后撒毒餅或辛硫磷顆粒滅蟲,提高整地質量,杜絕以旋代耕。
(3)實行寬幅精量播種,改傳統小行距(15~20厘米)密集條播為等行距(22~26厘米)寬幅播種,改傳統密集條播籽粒擁擠一條線為寬播幅(8厘米)種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種子分布均勻,無缺苗斷壟、無疙瘩苗,克服了傳統播種密集條播籽粒擁擠,爭肥、爭水、爭營養,根少、苗弱的生長狀況。
(4)堅持適期適量足墑播種,播期10月3~10日,播量6~8千克/畝。
(5)冬前每畝群體大于70萬苗時采用深耘斷根,有利于根系下扎,健壯個體。澆好冬水,確保麥苗越冬。
(6)早春劃鋤增溫保墑,提倡返青初期摟枯黃葉,扒苗青棵,以擴大綠色面積,使莖基部木質堅韌,富有彈性,提高抗倒伏能力。科學運籌春季肥水管理。
(7)重視葉面噴肥,延緩植株衰老,后期注意及時防治各種病蟲害。
三、適宜區域
山東省和黃淮海高產小麥區。
四、注意事項
因地力、產量水平適宜調節行距。來源:農業農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