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以來,冬小麥主產區降雨較多,大部分地區土壤墑情適宜,種子數量充足、質量較好,前茬作物熟期基本正常,有利于實現“種在適播期”和“一播保全苗”。為科學指導今年小麥秋冬種生產,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提出了以“提高播種質量、培育冬前壯苗”為核心的小麥秋冬種技術意見。
黃淮海麥區小麥秋冬種技術意見
(一)搞好區域布局,優化品種結構
根據氣候、土壤、地力、種植制度、產量水平和病蟲害等情況,結合市場需求,以高產抗逆品種為主導、優質專用品種為重點,發展主導品種、搭配新品種,進一步優化品種布局和區域布局。
(二)推行深耕耙壓,提高整地質量
經驗表明,麥田播前耕翻、深松、旋耕并耙壓,結合播后鎮壓,麥苗生長健壯,受旱、受凍程度較輕;反之,秸稈還田地塊播前未耕翻、深松、旋耕和耙壓,播后也沒有鎮壓,會造成耕層土壤暄松,失墑快,根系受旱受凍,死苗較重。要提高秸稈粉碎還田及整地和播種質量,突出抓好深耕(松)、鎮壓為重點的高質量、規范化整地技術。科學把握宜耕、宜耙作業時機,減少耕作費用和能源消耗,作業質量。對秸稈還田地塊,切碎、撒勻、深埋、壓實。對連續旋耕2–3年的麥田,要深耕或深松一次,耕深25厘米以上,耕后及時耙平壓實、踏實土壤。對土壤偏濕地區,根據土壤墑情采取簡易耕作方式整地備播。
(三)推廣種子包衣,強化病蟲防控
推廣應用種子包衣或藥劑處理,因地制宜,科學選藥,大限度避免“白籽”下地。對條銹病易發區和越冬區,采用適宜殺菌劑進行種子包衣或拌種;其它大部分地區以紋枯病、莖基腐病、根腐病、黑穗病、地下害蟲為主要防控對象,兼防秋苗期銹病、白粉病和蚜蟲。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實施土壤處理。對多種病蟲混合重發區,要因地制宜,合理制定殺菌劑和殺蟲劑混用配方,進行混合拌種,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
(四)測土配方施肥,推進化肥減量
按照“氮肥總量控制、分期調控,磷、鉀肥依據土壤豐缺適量補充”總體要求,推進測土配方施肥。一般畝產600公斤以上的高產田塊,畝施純氮14–16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鉀3–5公斤,其中氮肥50%做底肥,50%拔節期施用;畝產500公斤左右的田塊,畝施純氮12–14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鉀3–5公斤,氮肥50%做底肥,50%拔節期結合澆水追施;畝產400公斤以下的田塊,提倡氮磷并重,適當補充鉀肥,畝施純氮8–10公斤,五氧化二磷4–5公斤,其中氮肥70%做底肥,30%返青起身期追肥。
(五)提高播種質量,培育冬前健壯個體
水澆地小麥推廣寬幅勻播、寬窄行播種、縮距勻播等技術,旱地小麥示范推廣免耕溝播等技術。適墑播種。小麥播種時耕層的適宜墑情為土壤相對含水量70%–80%,要立足適墑下種,確保一播全苗。若墑情不足,要提前造墑;如遇陰雨天氣,要及時排水晾墑;豫西旱地可趁墑播種。有條件的可推廣測墑補灌技術,實現節水灌溉。適期播種。確保冬前0℃以上積溫570℃–650℃,即日平均氣溫18℃–16℃時為宜。一般為9月底至10月上中旬播種,北部略早,南部略晚,同時還應考慮品種特性和當地氣象條件等。適量播種。合理確定播量是確保適宜基本苗數、奠定壯苗基礎和高質量群體的起點。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品種,適當降低播量,減少糧食浪費;播期較早的,播種量宜少些;土壤肥力較高的條件下,播種量宜少些。一般高產田塊畝基本苗15萬–20萬,中產田塊20萬–25萬;晚播麥田應適當增加播量,但每畝基本苗多不宜超過30萬。適深播種。播種做到行距一致、播量準確、深淺一致,播種深度3–5厘米,不漏播、不重播。對秸稈還田未耙實以及播種機沒有鎮壓裝置的麥田,要選用適宜鎮壓器,出苗前選擇土壤表層墑情適宜期普遍進行鎮壓。(來源:農業農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