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近期極端低溫天氣影響,小麥抗逆性、抗病性下降,紋枯病侵染發生幾率進一步增大,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預測,今年小麥紋枯病發生1.1億畝,其中湖北東部和江漢平原、安徽和江蘇的淮北和沿淮、沿江麥區,以及河南偏重發生,江淮、黃淮、華北的其他麥區中等發生。那么,小麥紋枯病該如何防治呢?
小麥得了紋枯病怎么辦?
小麥紋枯病是我國麥區常發病害。小麥受紋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階段出現爛芽、病苗枯死、花稈爛莖、枯株白穗等癥狀。一般可造成減產10%左右,嚴重達40%以上。因此適期開展防控尤為重要,以確保小麥增產豐收。
發病癥狀
紋枯病屬于土傳性病害,在小麥各生育期均有發生。
①爛芽:在小麥出苗期芽鞘變褐,然后麥芽枯死腐爛,不能出土。
②病苗死苗:多發生在小麥3-4葉期,初期個葉鞘上呈現中央灰白、邊緣褐色的云紋病斑,后因抽不出新葉而導致死苗。
③花稈爛莖:返青拔節后,基部葉鞘產生中部灰白色、邊緣淺褐色的病斑,多個病斑相連接,形成云紋狀的花稈。濕度大時,病葉鞘內側及莖稈上可見蛛絲狀白色的菌絲體,以及黃褐色的菌核。
④倒伏:由于莖部發病嚴重、腐爛,后期極易造成倒伏。
⑤枯株白穗:后期發病嚴重的主莖和大分蘗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雖能夠抽穗,但結實減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病原及發病規律
屬擔子菌亞門禾谷絲核菌CAG-1等為主的優勢菌絲融合群。病菌以菌絲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播種后溫濕度調節適宜時開始侵染為害。
小麥紋枯病是典型的土傳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核、菌絲體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中越冬,作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帶有病殘體和病土的未腐熟的有機肥也可以傳病。此外,農事操作也可傳播。一般冬前高溫多雨有利于發病。
冬小麥紋枯病田間發病有兩個高峰期:
個是在冬前秋苗期。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侵染幼苗,在三葉期前后始見病斑,整個冬前分蘗期內病株率一般在10%以下,早播田塊有些可達10%-20%。侵染部位以接觸土壤的葉鞘為主,病癥發生在土面附近或略高于土面,冬前這部分病株是后期形成白穗的主要來源。
第二個則是在春季小麥的返青拔節期。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隨著氣溫逐漸回升,病菌開始大量侵染,病部產生的菌絲向周圍蔓延擴展引起再侵染。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隨著植株拔節、基部節間的伸長,及病菌的傳播蔓延,病部向上發展、由表及里侵染莖稈,嚴重度增加。高峰期在拔節后期至孕穗期。
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方法
應采取農業措施與化防相結合的綜防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其為害。
1、選用抗病、耐病品種
2、施肥
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機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配合施用氮、磷、鉀肥。不要偏施、施氮肥,可改癢土壤理化性狀和小麥根際微生物生態環境,促進根系發育,增強抗病力。
3、適期播種
避免早播,適當降低播種量。及時田間雜草。雨后及時排水。
4、藥劑防治
①播種前藥劑拌種用先正達酷拉斯或用種子重量0.2%的33%三唑酮加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用種子重量0.03%-0.04%的15%三唑醇粉劑。
②當小麥紋枯病病株率達10%時,應立即施藥防治,可畝用240克/升噻呋酰胺懸浮劑(滿穗)20毫升,或10%井岡·蠟芽菌懸浮劑150~200克,或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30亳升,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5~60克,以上藥劑量任選一種,經二次稀釋,對水30千克~40千克,在上午有露水時,對準麥株基部噴霧防治,重發田塊施藥7~10天后再防治一次。
建議在防治小麥紋枯病的同時,每畝用150克96%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追肥,提高小麥的抗逆性。
以上就是關于小麥得了紋枯病怎么辦?小麥紋枯病防治方法的詳細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種植小麥,取得一個好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