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對于草甘膦來說注定是命運多舛且不平凡的一年,產能過剩問題、產品問題、市場環境問題等對草甘膦的發展影響深遠。今年3月份的一份報告結論對草甘膦可以算是致命一擊:草甘膦產品中含有一種可能致癌物質。隨著這份報告的出爐,再加上人們對于食品的日益重視,草甘膦的地位已經從之前的行業霸主地位到如今的人見人怕,這對草甘膦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草甘膦的前景令人堪憂。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這份報告出爐之前,草甘膦的市場份額是極高的,每年草甘膦的使用量一直高居不下。更是由于常年大量使用草甘膦,現在市場上的90%大豆都能被檢測出草甘膦殘留含量,這個龐大數據令人吃驚。同樣也是今年初,某調研機構的研究結果認為,人類如果長期低含量攝入草甘膦,對其本身的腎臟和肝臟同樣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國內農資行業某權威專家表示,歐美發達國家與我國的評估標準體系是完全不同的,對于一種產品完全禁用需要非常完善的評估:考證、研究、實踐、結論。但是像非洲某些國家因為國力原因無法對此評估結論做出有力質疑,只能順從并對國內使用情況加以禁止。如果一個國家因為該評估結論禁用,勢必會對其他國家的判斷有影響,這就是群體效應。這種禁用的結果就是導致草甘膦走向滅亡,這對于草甘膦行業無疑是不愿看到的。
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草甘膦生產企業的訂單開始一蹶不振,但很少有企業注意到這一點。訂單少了產量卻沒有少,從而造成市場上供嚴重大于求、成本被壓榨幾乎“零利潤”。雖然近一段時間,草甘膦生產企業為了自救而力挺價格,但從成交量來看明顯不盡人意。在接下來的2016年里,預計草甘膦的價格會一直在底部徘徊,重新探底的可能性很大。
大家都知道我國生產的草甘膦大多是出口居多,從海關進出口貿易數據來看,近兩年草甘膦的原藥出口量大概在40萬噸左右,而國內的消耗總量卻不到6萬噸。從這個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出國內生產出來的草甘膦產品近一半是被閑置當做庫存的,在這個以現金為王的交易時代把生產成本都壓在庫存上面是企業危險的做法之一。而且能夠生產草甘膦的企業一般都是行業中的佼佼者,一般都很難被制約和約束的,行業的監督管理就更是難上加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