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菌核病
發布時間:2016/5/17 9:18:41 瀏覽次數:9344次
大蒜菌核病:大蒜真菌類疾病,主要為害近地面假莖基部或貯存的鱗莖。嚴重時影響大蒜的產量和質量。
大蒜菌核病-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蒜菌核病
病原中文名:大蒜核盤菌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大蒜
主要為害部位:鱗莖,莖基部
大蒜菌核病-為害癥狀
主要為害近地面假莖基部或貯存的鱗莖。病初呈水漬狀,出現圓形小點,后發展為不規則狀,致假莖變為黃褐色腐爛或倒折;干燥條件下,病部發白易破碎蒜瓣露出,在病部可見薄片狀黑褐色菌核8~23個或更多,致鱗莖萎縮,影響產量和質量。
大蒜菌核病-病原形態特征
菌核薄片狀或豆瓣狀,大小3~18毫米,黑色,表皮光滑,切片外層細胞黑色,內層具無色菌絲交織,萌發時菌核上長出子囊盤1~14個,多為4~5個,盤柄棕黃色,平滑;子囊盤淺紅褐色,直徑0.4~8毫米,子囊和側絲整齊地排列在子囊盤上。子囊圓柱形,基部細狹,大小170~242×7~16微米,內含長橢圓形的子囊孢子8個,子囊孢子具隔,無色,兩端鈍圓,大小12~20×7~10微米。
大蒜菌核病-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蒜種上越冬,豆瓣狀菌核可在土中存活10~13個月,在砂中可萌發30%左右,該病在河南間歇發生。
大蒜菌核病主要為害大蒜假莖基部,初期發病病部水漬狀,以后病斑變暗色或灰白色,漬瘍腐爛,腐爛部位發出強烈的蒜臭味。那么大蒜菌核病發生的原因有哪些? 1.溫度、濕度。該病菌喜低溫高濕,一般溫度在15℃~20℃、相對濕度在85以上,有利于菌核的萌發和菌絲的生長、侵入。由于采用地膜覆蓋,膜下長期保持高溫狀態(相對于濕度大于80),有利于菌核病的發生,這也是導致我縣此病逐年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本地,...【查看詳情】
濕度大時,表面長出白色綿毛狀的菌絲,以至病株周圍的雜草也布滿白色菌絲,并潰瘍腐爛。那么大蒜菌核病有什么規律可循嗎?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蒜種上越冬,豆瓣狀菌核可在土中存活10~13個月,在滅菌砂中可萌發30左右,該病在河南間歇發生。大蒜菌核病主要以菌核遺留在土壤中或混在蒜種和病殘體上越夏或越冬。混雜在大蒜種和病殘體上的菌核則隨著播種、施肥落入土中。播種早的年份,少數菌核秋季就能萌發,使幼苗發病。...【查看詳情】
大蒜菌核病主要為害近地面假莖基部或貯存的鱗莖。發病初期呈水漬狀,出現圓形小點,后發展為不規則狀,致假莖變為黃褐色腐爛或倒折;干燥條件下,病部發白易破碎蒜瓣露出,在病部可見薄片狀黑褐色菌核8~23個或更多,致鱗莖萎縮,影響產量和質量。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大蒜菌核病的防治技術。 1.秋種時選用50多菌靈粉劑或70甲基硫菌靈粉劑,按種子量的0.3對水適量均勻噴布種子,悶種5小時,晾干后播種。 ...【查看詳情】
什么是大蒜菌核病?大蒜菌核病病初呈水漬狀,出現圓形小點,后發展為不規則狀,致假莖變為黃褐色腐爛或倒折;干燥條件下,病部發白易破碎蒜瓣露出,在病部可見薄片狀黑褐色菌核8~23個或更多,致鱗莖萎縮,影響產量和質量。 大蒜菌核病綜合防治: (1)生態防治。棚室上午以悶棚提溫為主,下午及時放風排濕,發病后可適當提高夜溫以減少結露,早春日均溫控制在29℃或31℃高溫,相對濕度低于65可減少發病,...【查看詳情】
大蒜菌核病嚴重時影響大蒜的產量和質量,該病在河南間歇發生,下面是大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希望能夠給您帶來幫助。 大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1)最好種2-3年大蒜輪作1年小麥。 (2)選取健康無病的大蒜留種。 (3)收獲后及時清除大蒜病株殘體,帶出田外深埋。 (4)適時播種,合理密植,施足底肥。 (5)大蒜菌核病的防治還可以采用藥物制劑:秋種時選用77多寧可濕性粉劑、...【查看詳情】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