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病
發布時間:2014/8/29 10:27:40 瀏覽次數:22963次
大豆疫病為害癥狀: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發病。
(1)苗期。在種子萌發前可引起種子腐爛;在種子萌發后,大豆種子萌發生根時即可被病菌侵染,受害根及下胚軸呈棕褐色。出苗后由于近地表植株莖部出現水浸狀病斑,根或莖基部腐爛而萎蔫或死亡,根變褐,軟化,直達子葉節。
(2)成株。下部葉片先變黃,并向上擴展,隨后上部葉片逐漸變黃并很快萎蔫,莖基有黑褐色凹陷條狀病斑,并可向上擴展延至10-11節位。發病輕時,癥狀常于側根腐爛,植株并不死亡,表現出矮化和輕度失綠,癥狀與缺氮相似,病株莢數明顯減少,空莢、癟莢較多,籽粒皺縮。發病重時整株枯萎死亡,但植株不倒伏,葉片不脫落。此時,剖開莖可見維管束變褐色。
(3)豆莢。病莢基部初期出現水浸狀斑,病斑逐漸變褐并從莢柄向上蔓延至莢尖,整個豆莢變枯呈黃褐色,種子失水干癟。
大豆疫病發病條件:
病原為大雄疫霉大豆專化型,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1)形態。菌落質地均勻,白色,邊緣清晰整齊。菌絲致密、柔韌、無隔、近直角分枝、分枝處縊縮,菌絲可形成膨大體、部分菌絲呈現珊瑚狀。孢子囊頂生,倒梨形、橢圓形或球形,孢子囊頂端未見有明顯乳突,孢子囊不脫落,內層出。藏卵器球形,卵孢子圓形、壁光滑、淡黃色。雄器大多側生,少數圍生。
(2)特性。生長溫度35℃,生長溫度高于℃,對孔雀綠敏感。該菌已劃分出24個生理小種。菌株的適生長溫度為25-28℃,為32-35℃,為5℃。產生游動孢子的適溫度為20℃,溫度為5℃,溫度為35℃。孢子囊直接萌發的適溫度為25℃,間接萌發的適溫度為14℃。卵孢子形成和萌發的適溫度為24℃。游動孢子游動緩慢,從運動到形成休眠孢子需數天。
大豆疫病傳播途徑:
(1)菌源。該病為典型的是土傳兼種傳病害。病原以卵孢子在土壤和病殘體中越冬,種子也能帶菌。
(2)侵染。溫濕度適宜時,病原萌發長出芽管,發育成菌絲體和孢子囊。當土壤積水時產生大量游動孢子,通過土壤中的水流傳播,游動孢子被吸引到發芽的種子、幼根和老根滲出液周圍,并聚集在那里進行休止,然后萌發再侵入大豆根部,根系被害后向上擴展蔓延至莖部和下部側枝。
大豆疫病發生規律:此病的發生與流行主要決定于品種的抗病性、土壤濕度和栽培制度等。在土壤溫度為15-20℃時,遇大雨田間積水的病區,此病發生嚴重。土壤長時間積水是發病必要條件。地勢低洼、土壤為黏土且排排水不良,重茬地,發病重。土壤中病原線蟲多,加重病害的發生。
大豆疫病防治方法:
(1)種子處理:應用藥劑拌種防治該病害效果明顯,是一項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用種子重量0.3%的3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或0.3%的72%克露可濕性粉劑,或0.3%的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拌種。
(2)農業防治: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深耕及中耕培土。雨后及時排除積水防止濕氣滯留。一切降低土壤含水量的措施都可有效防止該病害的發生。用非寄主作物與大豆輪作也可以減少該病害的發生。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或澆灌用72%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8%金雷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寶福斯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2.5%抑快凈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隔7天噴1次,共噴3次。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