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7/2 9:45:21 瀏覽次數:3596次 文章來源:荔枝獨角仙
獨角仙俗稱吱喳蟲,是荔枝生長期間出現的一種蟲害,在國內廣東、廣西、海南、福建、云南等省廣泛分布,極大的影響了農戶們的種植效益。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荔枝獨角仙的形態特征、危害癥狀、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形態特征:
成蟲 雌雄異型,雄蟲顯然大于雌蟲,長橢圓形。體紅棕色到黑褐色,鞘翅顏色常略淺,極光亮。頭較小,唇基短小,前緣有2個齒形突起。前足脛節上側有側刺3個,中足、后足脛節外側有4個刺突。
雄蟲 體長35~44mm,寬18~24mm。雄蟲頭及前胸背板各有一近三棱形單分叉角突,頭額角突上翹并向后彎,端部分叉口較深,發育較差個體角突小而短,與頭近垂直,并不向后彎曲;前胸背板角突端部分叉下彎,發育較差的個體,僅見角突痕跡;前胸背板光亮光滑,偶有少量分散粗刻點;小盾片近等邊三角形,鞘翅臀板顯著隆突,小盾片及鞘翅光滑。
雌蟲 體長31~34mm,體寬17~19mm。頭面粗糙無角突,僅額前有丘突1對,隱約可見,前胸背板簡單。前胸背板與鞘翅密布小刻點。其余特征同雄蟲。
卵 圓形,長約3mm,乳色到污黃色。
幼蟲 頭殼黃褐色到棕黑色,初孵或剛蛻皮幼蟲頭殼顏色較淺,黃褐色,隨著生長和齡期增加,顏色變深,三齡幼蟲頭殼為棕黑色。一齡:頭殼黃褐色,寬約2mm,體長4~7mm,寬2~4mm。初孵時乳白色,半透明,隨著生長,顏色加深,通體被淡黃褐色長毛;氣門極小,不突出,邊緣黃褐色;一腹節上有一淡色褐黃斑,較小而不突出;足淡黃色,被黃褐色粗毛。二齡:頭殼棕褐色,寬約3mm,體長31~55mm,寬6~14mm;白色,體較不透明,腹部隱可見食物;體側氣門顯然可見,周緣褐色,體被長黃褐色毛;一腹節氣門上方褐斑大而突出,淡黃褐色;足淡黃褐色。三齡:頭殼棕黑色,寬約8mm;體長80~121mm,寬15~20mm;初期白色,老熟幼蟲淡黃棕色,體已透明;體側氣門很突出,周緣褐色加深,一腹節氣門上方褐斑大而突出,顏色加深;足黃褐色;體毛粗、硬、短。
蛹 長23~55mm,初期白色,后期通體黃棕色,雄蟲角突較突出,羽化前顏色變深。黃白色,羽化前色變深,口器前方橫列有4個齒狀突起,雄蛹角狀突出。
危害癥狀:
成蟲主要吸食荔枝樹的樹汁,造成樹勢減弱,影響樹體的生長。同時在果實成熟期還吸食荔枝的果實,致果實腐爛,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生活習性:
此蟲一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堆肥或有機質多、深20~30cm的土壤中越冬。春天,氣溫回升,土中的幼蟲也恢復活動,4月上旬開始化蛹、下旬為化蛹盛期,5月上旬開始羽化、中旬為羽化盛期。初羽化的成蟲先在蛹室中蟄伏一段時間,然后方出土活動。白天潛伏在蔭蔽處、覆蓋物下或疏松的土壤中,晚上取食、交尾和產卵。成蟲羽化后20d左右進行交尾,又經10多天才產卵。6月上旬開始產卵,下旬前后為產卵盛期。卵多產在果園有機質多的土雜肥、廄肥及其他堆肥里,或散產在樹盤周圍疏松的土壤中。每雌產卵20粒左右,卵期約12d。7月為幼蟲盛孵期。初孵幼蟲先分散活動,后隨蟲體長大,食量增加,漸移到樹冠根區施有機肥的地方危害。幼蟲終生在土中生活,歷期270d左右,除短期冬蟄外,危害期長達5~6個月。其成蟲壽命約80d,有趨光性。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在成蟲初出土活動時,利用其活動棲息習性,可在果園覆蓋物下,各種蔭蔽場所尋捕成蟲予以消滅;或用爛菠蘿放置果園,誘集捕殺成蟲。及時清理果園及周邊堆肥和廄肥,消滅幼蟲。
(2)物理防治:在果園安裝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或在果園四周用白色魚絲網建高度5m以上圍欄網捕夜晚前來食果的獨角仙或蝙蝠等動物。
(3)藥劑防治:對受害嚴重的果園,在收前10~12d,可用40%噻蟲啉懸浮劑1000~1500倍液噴殺,也可用4.5%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噴殺成蟲。而對幼蟲發生嚴重的果園,收果后可在樹冠下撒3%毒死蜱顆粒劑或3%辛硫磷顆粒劑,每667m2(即畝)用7.5kg,與20kg細沙混合后撒施,并用淺土覆蓋。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