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防治小麥梭條斑花葉病毒病
發布時間:2014/7/28 10:03:33 瀏覽次數:2296次 文章來源:小麥梭條斑花葉病毒病
小麥梭條斑花葉病毒病又稱小麥黃花葉病,是一種土壤傳播的病毒病。該病主要靠病土、病根殘體、病田水流傳播,也可經汁液摩擦接種傳播,傳播媒介是一種習居于土壤的禾谷多粘菌。發病麥株矮縮,生長緩慢,節間縮短變粗,葉片黃花,并有斑駁狀黃綠相間的條紋。莖基部老化變硬,心葉黃化,嚴重者心葉枯死。該病發病突然,發展較快,對小麥生長發育十分不利,輕者主莖尚能成穗,重者整株不能拔節抽穗。該病在麥田一般成片發生,嚴重者全田發病。該病秋苗期侵染但不顯癥,翌年麥苗返青階段開始發病,病情發展的適宜氣溫5-15℃,土壤溫度達到20℃以上時病情停止發展。小麥感病后,一般可造成減產10-30%,重者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
麥播后的土壤溫濕度及翌年小麥返青期的氣溫是影響此病發生的關鍵因素。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萌發成游動孢子帶病毒侵染小麥的適溫度為15℃左右。土壤濕度大,有利于休眠孢子的萌發和游動孢子侵染。翌年氣溫回升后開始發病,發病適溫低于15℃,16℃以上癥狀逐漸隱潛,20℃以上基本停止發展。因此,春季氣溫回升緩慢,長期陰雨,低溫天氣長則加重該病的發生。
入冬以后,我區氣溫持續偏低,2月下旬以來,氣溫回升,小麥開始返青,氣溫多在10℃以下,較常年偏低1-2℃,溫度沒有超過15℃,對小麥黃花葉病發生比較有利,影響小麥正常生長。各鄉鎮,街道辦應迅速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田間調查,適時指導防控。
防治小麥梭條斑花葉病毒病,應以畝追施5-8公斤尿素等氮肥和澆水為主,配合噴施0.4%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促進苗情轉化,減輕病害損失。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