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套袋不僅能在短時間內促進果實均勻著色、果個增大,外表靚麗,還切斷了多種病害和蟲害對果實直接造成危害的途徑,有效降低了病蟲害的發生率。自上世紀90年代,山東就開始使用蘋果套袋技術,而農業部實施的蘋果套袋補貼更是讓這項技術得以大面積推廣。當年,套袋技術作為提高蘋果果品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為市場提供了色香味俱全的優質果,為果農帶來了很大的收益。
然而,時過境遷。當年這項新技術,在當下卻遇到了農村用工成本高、果農效益低、廢紙袋污染環境的難題。在9月25日召開的蘋果不套袋現場觀摩會上,瑯琊嶺生態果園蘋果不套袋技術的應用,給參會的蘋果種植戶留下深刻的印象。
煙臺農技推廣中心王奎良主任介紹說:“2015年山東蘋果種植面積達450萬畝,總產量960萬噸左右,而蘋果套袋技術幾乎是主要生產管理技術。套袋產生了高昂的成本費用,成為果業發展的一大難題。”根據統計,1畝地平均套1萬個袋,折合紙袋費和套袋、摘袋人工費每個為0.2元,占了生產總成本的1/3左右,山東平均每年要套袋200-250億個,費用總額達到67億元,全國則為528億元。套袋所用紙袋產生的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等負面影響更是難以估量。從2015年開始,他們開始在棲霞、黃島,萊州等地推廣蘋果不套袋技術取得了成功。
萊州市瑯琊嶺小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景波介紹說:“從去年開始使用‘賽爾蓓麗’不套袋技術的蘋果,果實表光好、色澤鮮艷、外觀與套袋果一致,基本實現了去果銹、防苦痘、口感好、糖度高、耐存儲、可提前收果等優點。讓果農從套袋、摘袋的苦惱中解脫,又節省了人工和成本,綜合成本遠低于原來的套袋技術。”
鑫陽集團農業專家趙鐘志指出,蘋果套袋過多地強調了果實的外觀品質,蘋果套紙袋后嚴重妨礙了太陽光射入,影響了光合作用,雖然套袋提高了果實的外觀質量,但同時降低了果實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維生素C、蛋白質等的含量,香味減少,味道變淡。一些發達國家也經歷過套袋和摘袋的過程。目前歐美和大洋洲蘋果種植均不套袋,日本的套袋率也不足10%.我們推廣的“賽爾蓓麗”蘋果無袋種植技術,是一套完整植保方案的種植技術,在日本80%以上蘋果種植園正在使用“賽爾蓓麗”技術。
蘋果采用不套袋技術,就意味著沒有袋子的污染、沒有反光膜污染、減少農藥污染,對節約木材紙漿、防止土壤酸化板結,促進環保的社會效益重大,蘋果不套袋技術正在蘋果種植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