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是我國的主栽果樹,近年來,生產規模迅速擴大,2007年栽培面積達43.84萬hm2、產量達669.68萬t,分別比2000年增長了54.9%和104%。隨著我國葡萄產業的迅速發展,葡萄栽培面積和苗木繁育數量急劇增加,與此同時,主要通過苗木和繁殖材料傳播的嫁接傳染性病害也進一步擴展蔓延,危害日益嚴重。為引起讀者對病毒病的重視,并在葡萄苗木繁育和葡萄栽培中積極主動地進行防治,本文系統地介紹了葡萄嫁接傳染病害的種類、主要葡萄病毒病及危害、我國葡萄病毒病發生狀況和葡萄病毒病防治方法。
一、葡萄嫁接傳染病害的種類
病毒嫁接傳染病毒(Graft-transmitted diseases)系指病毒、類病毒、植原體和木質部局限性等引起的病害,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70余種葡萄嫁接傳染性病原,主要包括55種病毒,5種類病毒,6種植原體和1種昆蟲傳木質性。
(一)病毒病害
近年來,隨著病毒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葡萄病毒病研究進展迅速,全世界報道的葡萄病毒種類已由17個屬47種(1999年)增加到20個屬55種(2003年)。其中,葡萄扇葉病毒引起的扇葉病,葡萄病毒A、B、C、D和沙地葡萄莖痘病毒引起的皺木復合病,葡萄卷葉相關病毒引起的卷葉病以及葡萄斑點病毒引起的斑點病分布廣泛,危害嚴重。
(二) 病毒類似病毒
有些葡萄病害能夠嫁接傳染,癥狀特點也與病毒病相似,但由于至今未觀察分離到病毒粒子,不能確定其病原,故歸類于葡萄病毒類似病毒(Virus-like diseases),現已報道的葡萄病毒類似病害有葉脈壞死病(Vein necrosis disease)、耳突病 (Enation diseases)和葉脈班駁病(Vein mosaic disease)等,這些病害雖然分布較廣,但危害較輕。
(三) 類病毒病害
類病毒(viroid)是沒有蛋白質外殼的核酸短鏈,一般由300~400個核苷酸組成。現在報導的葡萄類病毒有5種,分別是柑桔裂皮類病毒(Citrus exocortis,CEVd)、葡萄黃斑類病毒1(Grapevine yellow speckle 1,GYSVd-1)、葡萄黃斑類病毒2(Grapevine yellow speckle2, GYSVd-2)、啤酒花矮化類病毒(Hop stunt,HSVd)和澳大利亞葡萄類病毒(Australian grapevine,AGVd)。至今尚未發現葡萄類病毒有傳毒介體,但研究表明,這幾種類病毒均可種傳。類病毒的耐熱性很強,用熱處理方法無法脫除,只能通過莖尖培養予以脫除。與病毒病相比,葡萄類病毒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很小,故一般不將其列為脫除目標。
(四) 葡萄植原體病害
植原體(phytoplasma)僅局限于葡萄韌皮部中,為害癥狀主要表現為卷葉、葉片紅化(紅色品種)或黃化(白色品種)、葉脈壞死、果穗萎縮等,造成的經濟損失大。葡萄植原體病害包括葡萄金黃病(Grapevine flavescence doree)、葡萄黃化病(Grapevine yellows)和黑木病(Bois noir)三種。葡萄黑木病發生較少,僅在法國和德國有報道;葡萄黃化病則主要發生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我國目前尚未發現葡萄植原體病害,應加強防范。葡萄植原體主要通過繁殖材料和葉蟬傳播,可用熱水或熱空氣處理的方法予以脫除。
(五)木質部局限性病害
葡萄皮爾斯病(Grapevine Pierces disease)是早報道(1892年)的葡萄嫁接傳染病害,病原為格蘭氏陰性需氧,僅在葡萄木質部侵染為害,造成葉子干枯脫落,果穗皺縮枯萎。沫蟬、葉蟬等多種木質部取食昆蟲是該病的傳播介體,苜蓿、扁桃等植物也是其寄主。目前除美國、墨西哥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國家外,其他地區如法國、新西蘭等國家也陸續發現該病。我國至今尚未發現,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嚴加防范。
二、主要葡萄病毒及危害
病毒在葡萄體內繁殖,引起植株葉綠素含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糖代謝、酶活性、
韌皮部運輸、平衡、礦物營養、細胞代謝等生理和新陳代謝活動發生變化,造成樹體生長衰退、產量下降、品質變劣、萌芽延遲、果實成熟推遲、壽命縮短、抗逆性差、生根率和嫁接成活率低。早在1967年,Cramer就估計全世界每年由葡萄病毒病造成的損失為8~9億美元,迄今為止,全世界已有許多關于葡萄病毒病危害的報道,清楚地表明病毒病造成的經濟損失是不可忽略的、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病毒株系、砧穗組合和環境條件的不同,同種病毒侵染所表現的癥狀和危害程度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美洲種葡萄及其雜交后代對扇葉病毒很敏感,歐洲種葡萄卻有一定的抗病性;卷葉病毒在歐洲葡萄品種上產生典型的癥狀,但在多數美洲品種及其雜交后代中呈潛伏侵染;葡萄卷葉病僅在生長后期表現典型癥狀;有些溫和的病毒株系不表現癥狀,經濟損失不明顯。葡萄病毒病害中,分布廣、危害重的是葡萄扇葉病、葡萄卷葉病、葡萄皺木復合病和葡萄斑點病。
(一) 葡萄扇葉病
葡萄扇葉病(Fanleaf)由葡萄扇葉病毒(Grapevine fanleaf virus,GFLV)侵染所致。春季癥狀明顯,主要表現為葉片不對稱,葉緣鋸齒加深,葉柄凹大寬張,主脈異常聚近,呈扇狀,有時伴有褪綠班駁;枝條扁化,分枝不正常,雙芽,拐節,節間縮短;葉片常出現黃色斑點(有時為環斑或線紋斑),后期發展為黃綠相間花葉,直至整葉變黃,黃化葉片逐漸變白,脫落。其它線蟲傳多面體病毒侵染葡萄也會引起扇葉病癥狀,但在田間無法區分,只能通過實驗鑒定才能明確。歐洲一些國家對比研究表明,受葡萄扇葉病毒侵染的葡萄,生根率可降低60%,枝條產出率減少46%,嫁接成活率降低30%~50%,產量損失達30%~80%。
(二) 葡萄卷葉病
葡萄卷葉病(Leafroll)的病原是長線性病毒組的多種葡萄卷葉相關病毒(Grapevine leafroll-associated viruses,GLRavs),目前已從發病葡萄上分離到9種葡萄卷葉相關病毒(即葡萄卷葉相關病毒1至9),這些病毒單獨或復合侵染均可引起葡萄卷葉病。葡萄卷葉病的主要癥狀均為病株長勢減弱;植株下部葉片于夏末秋初開始向下反卷,并逐漸向上蔓延至整個植株;紅色品種葉脈間變紅,黃色品種葉色變黃;果穗小,果實著色不良,成熟期延遲。葡萄感染卷葉病毒后,產量可減少17%~40%,果粒小而少,果穗著色不良,尤其是一些紅色品種,感病后果實蒼白,失去商品價值,成熟期推遲1~2周,含糖量降低20%以上;根系發育不良,抗逆性減弱,易受凍害;枝蔓嫁接成活率顯著降低,生根能力差;嚴重者生長急劇衰退。
(三) 葡萄皺木復合病
皺木復合病(Rugose wood complex)在指示植物上表現4種癥狀類型,分別為沙地葡萄莖痘病(Rupestis stem pitting,RSP)、克勃莖溝病(Kober stem grooving,KSG)、LN33 莖溝病(LN33 stem grooving,LNSG)和栓皮病(Corky bark,CB)。與皺木復合病相關的病毒有葡萄病毒A(Grapevine virus A,GVA)、葡萄病毒B(Grapevine virus B,GVB)葡萄病毒C(Grapevine virus C,GVC)葡萄病毒D Grapevine virus D,GVD)和沙地葡萄莖痘相關病毒(Grapevine rupestris stem pitting virus,GRSPaV)。現已明確,GVA是克勃莖溝病的病原,GVB是葡萄栓皮病的病原,GRSPaV是沙地葡萄莖痘病的病原。GVC和GVD與這些癥狀類型的關系尚不明確。感染皺木復合病的葡萄,生長減弱,植株矮小,春季萌芽延遲,某些感病品種,種植后幾年內即衰退死亡;部分植株嫁接口上部腫大,形成“小腳”現象;有的嫁接口上部樹皮增厚,木栓化,組織疏松粗糙;嫁接口附近的木質部和樹皮形成層常可見凹陷的莖痘斑或莖溝槽。該病對葡萄的危害主要表現為延遲萌芽,抑制生長,產量和嫁接成活率降低。根報道葡萄感染皺木復合病后,產量可減少14%~70%,嫁接成活率降低40%,生長量減少30%。
(四) 葡萄斑點病
葡萄斑點病(Grapevine fleck virus,GFkV)為直徑30mm的等軸多面體病毒粒子,內有一條核糖核酸(ssRNA)單鏈。該病毒在歐洲葡萄及大多數美洲砧木上癥狀潛隱,僅在沙地葡萄上有明顯癥狀,表現為脈明,并沿3、4級葉脈形成小的透明斑,嚴重時,葉片皺縮扭曲,強毒株系還可以導致植株矮化。沙地葡萄受強毒株系侵染后,插條生根率、根長和嫁接成活率分別減少32.6%、39.3%和66.6%。葡萄斑點病毒單獨侵染時,對多數葡萄品種的產量和質量沒有明顯影響,但與其他病毒復合侵染時,會使損失加重。
三、 我國葡萄病毒病發生狀況
扇葉病、卷葉病、皺木復合病、斑點病等葡萄病毒病在我國各葡萄產區分布廣泛,發生和危害嚴重。郭德銀等(1991)采用間接ELISA法,隨機檢測了35個葡萄品種,扇葉病毒侵染株率高達74.3%。劉崇懷等(1998)調查了國家葡萄種質資源圃(鄭州)內808份種質,有26%的品種表現卷葉病癥狀,其中,歐亞種(尤其是釀酒品種)發病率高、危害重。何水濤等(2001)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了39個品種共78株葡萄,卷葉病毒帶毒率高達76.9%。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曾于1980~1983年向美國農業部葡萄檢疫中心送檢龍眼、紅富士、巨峰等10個品種,其中,7個品種帶扇葉病毒,8個品種帶卷葉病毒,7個品種帶莖痘病毒。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國家落葉果樹脫毒中心采用ELISA和RT-PCR檢測技術對葫蘆島地區栽培的鮮食葡萄進行抽樣調查,共檢測了35個品種104株葡萄的8種病毒,即:葡萄扇葉病毒(GFLV)、葡萄卷葉病毒1、2、3(GLRaV-1,2,3)、葡萄病毒A(GVA)、葡萄病毒B(GVB)、沙地葡萄莖痘病毒(GRSPaV)和葡萄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