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大田油料作物,種植面積非常廣泛。在花生種植過程中,褐斑病的出現嚴重影響了花生的正常生長,本文將為大家介紹花生褐斑病的有效防治技巧,供大家參考。
癥狀:又稱花生早斑病。主要為害花生葉片,初為褪綠小點,后擴展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小斑,病斑較黑斑病大而色淺,葉正面呈暗褐或茶褐色,背面呈褐或黃褐色,病斑周圍有亮黃色暈圈。濕度大進病斑上可見灰褐色粉狀霉層,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葉柄和莖稈染病病斑長橢圓形,暗褐色。
病原:病原:CercosporaarachidicolaHori稱落花生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子座多散生于病斑正面,深褐色。分生孢子梗叢生或散生于子座上,黃褐色,具0-2個隔膜,不分枝,直或微彎,大小38-108×3-6(μm),具5-7個隔膜,基部圓或平切。有性態為MycosphaerellaarachidisDeighton稱落花生球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近球形,大小47.6-84×44.4-74(μm);子囊圓柱形或棒狀,大小27.0-37.8×7.0-8.4(μm),內生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雙胞無色,大小7.0-15.4×3-4(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子座、菌絲團或子囊腔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浸染。菌絲直接伸入細胞間隙和細胞內吸取營養。一般不產生吸器。該菌生育溫度范圍10-33℃,***適25-28℃。氣候多雨潮濕,發病重。該病發病較早,嫩葉較老葉發病重。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選種抗病品種。應注意合理利用抗病品種,實行多個品種搭配與輪換種植,防止因品種單一化和病菌優勢小種的形成而造成品種抗病性退化或喪失。
2、在栽培管理上,應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適時噴葉面營養劑,促植株穩生穩長;整治排灌系統,雨后清溝排漬降濕。
3、花生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田間病殘體,及時深耕。病殘體要集中燒毀或漚肥,以減少病原,減少花生的病害,增加花生的收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