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提葡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果,味道甘甜可口,營養豐富,深受人們喜愛。在紅提葡萄種植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病害的侵襲,其中黑腐病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本文將為大家詳細介紹紅提葡萄黑腐病的有效防治技巧。
癥狀
近成熟果實染病,初呈紫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大,邊緣褐色,中央灰白色略凹陷;病部繼續擴大,致果實軟腐,干縮變為黑色或灰藍色僵果,棱角明顯,病果上布滿清晰的小黑粒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器或子囊殼。葉片染病葉脈間現紅褐色近圓形小斑,直徑約2-3mm,病斑擴大后中央灰白色,外部褐色,邊緣黑色,上生許多黑色小粒點,沿病斑排列呈環狀。新梢染病現深褐色橢圓形微凹陷斑,其上也生許多黑色小粒點。該病癥狀與房枯病相似,房枯病主要為害果實,很少為害葉片。黑腐病除為害果實外,還為害新梢、葉片、卷須和葉柄等。
病原
Guignardiabidwellii(Ell.)VialaetRavaz稱葡萄球座菌,屬子囊菌門真菌。無性態:PhomaviticolaBerk.稱葡萄黑腐莖點霉,屬半知菌類真菌。病菌有性態產生子囊殼形成在越冬僵果的子座里。子囊殼黑色球形,大小61-199μm,頂端具平或乳狀突開口,中部由擬薄壁組織組成。子囊棍棒形或圓筒狀,大小62-80×9-12(μm),子囊壁厚由2層組織形成內生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透明,卵形或橢圓形,直或稍向一側彎曲,一端圓無分隔,大小12-17×5-7(μm)。病斑上的黑色小粒點系無性態的分生孢器。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寄主表皮下,球形或扁球形,頂部孔口突出于寄主表皮外。分生孢子器壁較薄,暗褐色,直徑為80-180μm。其內壁著生無色、單胞、細長的分生孢子梗。頂端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胞無色,橢圓或卵圓形,大小5.5-11.7×3.1-5.8(μm)。房枯病菌的分生孢子比黑腐病菌的窄且長,子囊孢子則比黑腐病菌的大。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子囊殼或菌絲體在病果、病蔓、病葉等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春末氣溫升高,遇雨或潮濕天氣即釋放出大量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靠雨點濺散或昆蟲及氣流傳播。傳播到寄主上遇適宜條件即萌發入侵。子囊孢子萌發需36-48小時,在果實上潛育期8-10天,在枝蔓或葉片上20-21天。潛育期長短與氣候條件關系密切,溫度高潛育期短。寄主發病后在病組織上形成分生孢子器,天氣潮濕或遇雨,分生孢由孔口溢出。只要有適宜的溫濕度條件,即進行再侵染。分生孢萌發需10-21小時,溫限7-37℃,以22-24℃為***適,高溫、高濕利于該病發生。8-9月高溫多雨適其流行。一般6月下旬至采收期都能發病,果實著色后,近成熟期更易發病。管理粗放,肥水不足、蟲害發生多的葡萄園易發病;地勢低洼、土壤黏重、通風排水不良果園發病重。在南方果粒成熟期氣溫26.5℃,濕潤持續6小時以上,該病易發生或流行。
不同紅提葡萄品種對黑腐病抗性有明顯差異,歐洲系統葡萄較感病,美洲系統葡萄較抗病。康拜爾、新美露、北醇、卡白等表現高抗;紅富士、金皇后、黑漢、吉豐13號表現中抗抗;大寶、奈加拉、金玫瑰等感病;樂選7號、白香蕉、巨峰等高度感病。
防治方法
(1)病殘體,減少越冬菌源,結合其他病害防治,做好秋冬季的修剪和清園工作,翻耕果園土壤,芽前噴波美3-5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21-30倍液。發病季節及時摘除并銷毀病果,剪除病枝梢,減少田間再侵染。
(2)加強果園管理。黑腐病流行地區,盡可能選用抗病品種。新建果園要嚴格檢查引進苗木,剔除病株,及時排水修剪,降低園內濕度,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加強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及時鏟除行間雜草,控制結果量,增強樹勢。果實進入著色期,用半透明紙袋套果穗隔離,有一定防病作用。
(3)在開花前、謝花后和果實膨大期噴1:0.7:200倍式波爾多液,保護新梢、果實和葉片,一般在雨前噴藥保護果實效果更好。也可噴45%晶體石硫合劑3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64%殺毒磯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可滅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隔10-15天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