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伏天,天氣炎熱,潮濕,適宜病菌的生長季傳播,在玉米收獲前易發四病,選對農藥針對行的進行防治,具體引發的病態及選用農藥如下:
一、大小斑病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侵染葉鞘和苞葉,小斑病除為害上述部位外,還可為害果穗。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癥狀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擴展成為長棱形大斑,嚴重的長達10-30厘米,有時幾個病斑連在一起,形成不規則形大斑。病斑初水浸狀,很快變為青灰色,變為褐色枯死斑。空氣潮濕時,病斑上可長出黑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小斑病發病條件是溫度為26℃-32℃,在高濕條件下,低洼地、田間密度過大郁閉時易發病,病菌在葉面繁殖,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大斑病菌適宜溫度20℃-28℃,空氣相對濕度達90%以上時利于病菌繁殖。氣溫高于25℃或低于15℃,相對濕度低于60%,病害受到抑制。玉米拔節—出穗期如遇連陰雨易流行。
二、褐斑病主要發生在葉片基部和葉鞘交接處,也為害葉片、葉鞘和莖稈。病斑初為油漬狀黃白色圓形小斑,后擴大變成褐色或紫色,稍隆起成泡狀的圓形斑塊,病斑周圍組織發紅,在中脈或葉鞘上的病斑稍大。大喇叭口期是玉米褐斑病的感病階段,目前發生普遍,品種之間發病有明顯差異。玉米褐斑病發病適宜溫度為23℃-30℃,玉米生長中后期陰雨天氣多,高濕高溫條件下利于該病流行。
藥劑防治可用20%粉銹寧乳油3000倍液或12.5%烯唑醇粉劑30克,對水30公斤噴霧。
三、彎孢霉葉斑病該病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為害葉鞘、苞葉,病狀為初生褪綠小斑點,逐漸擴展為圓形至褪透明斑,中間枯白色至黃褐色,邊緣暗褐色,四周有淺黃色暈圈,該癥狀變異較大,有的只生一些白色或褐色小點。此病是繼玉米大小斑病之后的又一嚴重病害。當7-8月高溫季節,有4-5天陰雨,病害就可能流行。
藥劑防治可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2.5%特普唑可濕性粉4000倍液,也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間隔7-10天進行第二次噴霧,連噴2-3次為宜。
四、細菌性莖腐病主要表現為植株在生長中期突然死亡,通常在近地表的間接部分生成黃褐色到暗褐色水漬狀、發軟下陷的潰爛,常有難聞的臭味。該病在玉米小喇叭口期發生。平均氣溫30℃,相對濕度70%以上,潮濕悶熱天氣利于發病。
藥劑可用85%三氯異氰脲酸3000倍液,間隔7天再用1次。
注意事項:在防治上應病蟲兼顧。玉米生長中后期同一植株上會混合發生病害和蟲害,選藥和施藥時應考慮一藥多效、一噴多防。如噴殺蟲藥混用廣譜性殺菌劑(如烯唑醇、多菌靈)。在病害防治藥劑中同時可加入噴施寶、愛多收或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可促進玉米恢復生長,提高抗病能力。一般每間隔7天左右用藥1次,連續用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