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已成不爭的事實,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無法繞過的關卡。氣候變化改變農業生產體系的一些基本要素,給各地區農業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探索解決這一問題,2014年,國家農業部與世界銀行開展合作,啟動了“氣候智慧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項目”,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氣候智慧型農業。
氣候智慧型農業的前世今生
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是通過推廣低碳生產技術和方式,進候智慧型和可持續的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示范,以減緩作物生產的氣候影響,改善作物生產體系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保持和提升作物生產率。
在我國,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圍繞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生產系統,在河南葉縣和安徽懷遠縣建立了示范區,重點通過開展作物生產減排增碳的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配套政策的創新與應用、公眾知識的拓展與提升等活動,提高化肥、農藥、灌溉水等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和農機作業效率,著力創建節能減排和土壤增碳的作物生產與政策支撐體系。項目為30個項目村1.9萬多農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他們改進作物生產方式。
葉縣項目區涉及龍泉鄉和葉邑鎮的37個行政村,示范面積5萬畝。項目區利用世界銀行和國家資金支持,在小麥、玉米生產過程中集成應用品種、農技、農機、植保、節水灌溉等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灌溉水、高耗能農機具的投入量,從而減少糧食作物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農業節能增效。
葉縣“聰明”農業幕后的科技支撐
又要糧食,又要收入水平提高,又要固碳減排,本身這些都是矛盾的。那么要把這些矛盾的東西統一起來而且還要它們之間實現共鳴,尋找共同的目標,這個確實是需要智慧的探索。
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組建了16人“葉縣技術培訓與服務”專家技術團隊,在國家項目辦和專家組的指導下,完成葉縣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技術培訓工作。幾年來,他們依托當地村級培訓平臺,對葉縣農技人員、項目區農戶、種糧大戶以及鄉鎮和村干部,先后進行了幾十場次有關土肥優化管理、主要病蟲草害防控和農機農藝等相關技術技能培訓,其主要內容包括生產系統優化與技術改進,圍繞氣候智慧型農業高產、集約化、彈性、可持續和低排放目標,探索提高生產系統整體效率、應變能力、適應能力和減排潛力的可行途徑。
幾年來,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葉縣技術培訓與服務”專家技術團隊,在作物生產的關鍵時期和農閑階段,分別采用集中授課、田間培訓、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進行土肥優化管理技術、植保技術和農藝農機等培訓與實際指導服務,并進行現場觀摩、示范和宣傳,建立了制度化、長期化的技術培訓體系。
經過持續技術改進和提升,目前項目區大幅度減少了肥料、農藥等化工產品使用量,顯著提高了農機作業效率,明顯降低了能耗,達到節能減、穩定產量的目的。葉縣項目區農業越來越“聰明”。
“聰明”無止境 前途很光明
“氣候智慧型農業”探索的是糧食、氣候適應和減少排放“三贏”的發展理念和模式,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氣候智慧型農業處于起步階段。
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葉縣技術培訓與服務”技術團隊負責人李向東告訴記者,氣候智慧型農業要求通過政策與制度創新、生產方式轉變、管理技術優化,建立部門協調、資源高效、經濟合理、固碳減排的生產模式,獲得糧食、氣候適應和減少排放“三贏”。而我省葉縣項目目前還處在小范圍的示范,相對于在政策支持下的全縣乃至全省推進,還有很大的距離。
“聰明農業”是沒有止境的,專家呼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這一課題,迎來“聰明農業”的光明前途。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