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一期權威科學雜志《自然》子刊《自然?植物》,發表科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的聯合研究成果,從稀有大粒水稻品種“RW11”,發現并克隆控制水稻粒長的顯性關鍵因子GL2,成功破解了調控水稻籽粒大小與產量的分子機制。
2015年12月22日,新一期國際權威科學雜志《自然》子刊《自然?植物》,發表中國科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的聯合研究成果,從稀有大粒水稻品種“RW11”,發現并克隆控制水稻粒長的顯性關鍵因子GL2,成功破解了調控水稻籽粒大小與產量的分子機制。
至此,《自然》出版集團一年內第三次發表福建省的重要科研成就,表明我省科學家開創性研究獲得國際科學界的廣泛認可。7月23日《自然》主刊發表福建省農科院低甲烷高淀粉水稻育種研究,為破解糧食和遏制變暖提供新思路。11月2日《自然?遺傳學》發表福建農林大學破譯菠蘿基因組,有助于品種改良與產業發展。
據悉,福建省農科院將按照有關規定,將重獎趙明富研究團隊科研經費,盡快促進該成果的轉化應用,為糧食,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中科院遺傳所儲成才研究小組與福建農科院水稻所趙明富研究小組,經過10多年的合作研究,從稀有大粒水稻品種“RW11”的第二條染色體上,發現并克隆一個控制水稻粒長的顯性關鍵因子GL2,通過常規雜交,將“RW11”中的GL2回交轉育到小粒水稻品種“博白B”之中,使水稻籽粒灌漿速度明顯加快,千粒重增加27.1%,同時分蘗數、穗粒數也有顯著增加,從而使單株產量增加16.6%。
田間小區試驗表明,科研人員將GL2基因,通過雜交技術,導入到三個不同的水稻品種,水稻產量可分別提高6%、13%和14%。
水稻產量由分蘗數、穗粒數和粒重三要素所決定。然而在實際育種工作中,這三者間卻存在非常強的負相關。也就是說,當某一個要素增加時,另外兩種成份就會呈現減少現象,這也是水稻育種面臨的一大難題。
聯合研究團隊通過生理生化、遺傳學等手段,詳細研究了GL2調控水稻籽粒大小的分子機制,發現了重要植物激素——油菜素內酯調控籽粒大小的特異性分支途徑,詮釋了調控水稻籽粒大小的分子機制,突破了決定水稻產量三要素(粒重、分蘗數、穗粒數)同時具有正向效應的育種難題,為水稻高產育種,提供了非常難得的育種材料和基因資源。
項目團隊認為,研究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得益于各級黨委政府正確領導、科技等部門長期支持、專家團隊持續攻關。據了解,這項研究先后獲得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部、中國科學院和福建省農科院等多方面的資助。
《自然?植物》新一期發表《GL2介導的油菜素內酯反應調控籽粒大小和水稻產量》的研究成果,有12位作者,中科院儲成才與福建農科院趙明富為共同通訊作者,中科院車榮會、童紅寧為共同作者。
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人的高峰,需要大幅度提高糧食單產和總產,以國家的糧食。農業部統計,2014年,福建省水稻總產量497.2萬噸,我國水稻總產量2.09億噸,水稻總產量約7.34億噸。若這項成果得到大面積轉化應用,按照小區增產平均值11%來推算,預計每年的增產潛力,將使福建水稻增產56萬噸,我國水稻增產2300萬噸,水稻增產8074萬噸。
《NaturePlants》是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的《自然》出版集團,創辦的植物科學類學術期刊,編輯按照《自然》期刊一樣的同行評審程序,公平嚴格獨立審核,并迅速發表植物學基礎與應用領域、原創、杰出的研究成果和重大進展,探究人類與植物的關系,以及植物學前沿研究的社會影響。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