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效應的特征為:既不可以隨著意識來盲目施用肥料,也不可以根據數學公式來死搬硬套。正確的做法是:在特定的施肥技術模式的前提上,借助于專家知識以及對土壤-植物測試,做到因地制宜,對技術模式提出的施用肥料的建議來做出進一步調整以及修正:
1、以產定肥。
通常來說,獲得的產量越高,施用肥料的量越大。比如當前水稻、小麥以及玉米的大面積栽種,平均每畝的產量能夠達到500千克以上,每畝施用氮量通常是在12千克到16千克,而旱地谷子、蕎麥、綠豆等雜糧農作物的產量比較低,施氮量應該相對的減少,通常只需要施用8千克到12千克既可。大豆由于可以固氮,施用氮量通常也低于其他糧食作物。
2、因土施肥。
土壤有著越高的肥力,施肥量就會越少,可是有些過于貧瘠的土壤因為可能存在其他制約的因子,施肥量也不可以過大。比如在西北干旱地區以及鹽堿土地區,雖然土壤含有的營養成分非常低,但是在解決水資源缺乏以及土壤鹽漬化等問題之前,不能盲目提高對肥料的投入。
3、施肥方法不盡相同。
關于施用肥料的時期,土壤肥力越高或是農作物的生育期越長,基肥占總共施肥量的比例就會越小。比如大田農作物的基肥、追肥施氮量的比例大約各占一半,但是土壤的肥力比較或是漏水漏肥的砂土地,基肥所占有的比例就比較。欢诟珊祷蚴呛涞牡貐^,因為不可或是難以追肥,基肥所占有的比例比較大。對于施肥位置,通常糧食作物的種肥的較為適宜的位置是在于種子的側下方,距離種子的直線距離大約在7厘米到8厘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