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一農藥廠的產品訂貨會上,廠家推出了50多個農藥品種,并規定凡當天訂貨給予特殊優惠。我們了解到,這幾年這個廠子的銷售一直不景氣,這次會上訂出的貨也不多。他們的產品為什么遲遲賣不動呢?這不禁聯想到了莊子《養生主》里面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是怎樣解牛的呢?他手臂舞著,肩膀倚著,腳下踩著,膝蓋頂著,整個動作像舞蹈一樣。刀鋒過處,那頭牛稀里嘩啦就解體了,牛肉全都剔下來了。觀看的人大驚問:“你是怎么做到這樣的呢?”庖丁解釋說:“因為我知道牛骨骼的結構、肌理的走向、經絡的連接。我能用刀子進入骨骼的縫隙,順著牛的自然結構去解剖,而不會硬來。所以,我這把刀用了整整19年,刀還像新的一樣。”同樣是用刀解牛,其他屠夫由于看不到牛骨骼的縫隙在哪里,一個月就要換一把新刀,為什么?因為他用刀砍的是骨頭。
當前的農資市場就宛如一頭大牛,要解這頭牛,你是用刀砍骨頭,還是找縫隙,這完全取決于你。我們細細地分析一下,無論農資市場多么亂,生意多么難做,實際還是有縫隙的,只要我們能經常深入農村,深入市場做調研,農資市場的縫隙還是顯而易見的。這幾年,我們有些廠家不是針對市場需求去開發產品,而是閉門造車,先有產品,再找市場;還有的產品品種老化,重復開發較多,產品缺乏賣點,拿到市場上還不是雞蛋碰石頭?還有一些廠家制定的“抓大放小”的營銷策略,未免也是為了適應自己的企業和產品。找到大戶固然好,但大戶有時也如同牛的骨頭,你能砍得動嗎?即便那些大戶接了你的貨,他能把主要精力用在你的產品上嗎?所以,有時候銷售產品就像給產品找婆家,既然是找“婆家”那就要講究“門當戶對”。對什么?實際就是對縫隙,對需求。我們面對全國這么大的農資市場,如同老虎啃天,該從哪里下口,自己應心中要有數。只有找到市場的縫隙所在,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貨暢其流。只要我們去找這個縫隙,這個縫隙還是有的,諸如季節上的縫隙、品種上的縫隙、價格上的縫隙、客戶需求上的縫隙、品種結構上的縫隙,等等。
縫隙找到了,產品也就不難賣了。但令人費解的是,有些廠家往往要求業務員像攻山頭一樣去攻一個客戶,這和屠夫用刀去砍骨頭有什么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