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養分律”是德國科學家李比希提出的。為了使這一施肥理論更加通俗易懂,有人用貯水木桶進行圖解。木桶是由代表不同養分含量的木板組成的。貯水量的多少(即水面的高低)表示作物產量的高低,也就是說,作物產量的高低取決于表示小養分的短木板的高度。由此可見,小養分是限制作物產量提高的關鍵因素,因此,合理施肥就必須強調針對性。
前幾天,記者在壽光市稻田鎮管莊村采訪時,發現菜農李克勝的施肥方法,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論,雖然他不一定能從理論上講得出來。三年前,李克勝的棚室土壤由于高強度耕作及大量使用化肥而造成了土壤結構變差、養分失衡、地力下降等一系列問題,李克勝在對自己以往的施肥方法進行反思后,開始在施肥方法上來了一個大轉變。
增施有機肥養地。李克勝一改以往大量使用化肥的習慣。利用每年6、7月份的休棚期,進行高溫悶棚約40天,然后深翻30—40厘米并施腐熟好的雞糞、稻殼糞約15—20方/667平方米,還配合富含甲殼素、中微量元素的藍得土壤調理劑50—70公斤/畝養地。
補充土壤中的“小養分”。李克勝針對壽光土壤缺少硼、鋅、鉬微量元素的情況,特意進行了增施。畝施硫酸鋅1—2Kg補充鋅肥;硼肥補充可畝施硼砂0.8—1Kg;在番茄結果期葉面噴施2000倍的鉬酸銨解決鉬元素“小養分”制約。
經過三年多的養地措施,李克勝的“病土”變成了“金土”,一年兩茬番茄給他帶來了很高的收入,同時由于土壤條件的改善,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植株病蟲害發生減輕,打藥次數減少,果實品質提高,市場賣價高,種植效益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