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除去了資本之外,技術就是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最有利的武器。同樣,化肥產業也不例外。
山東是國內最重要的化肥產業集聚地之一,技術創新也往往能夠在全國領先一步。南方農村報記者近日遠赴山東,對多家大中小型生產企業進行了實地探訪,希望能夠把握到當前化肥領域最領先的技術脈搏。
增效尿素、海藻肥、腐植酸、保水肥……這些新技術令記者不斷嘆為觀止。在此我們將這些產品、技術與讀者進行分享。或許,就像當年的高塔技術一樣,這些新型肥料不久之后便能在全國遍地開花。
近年來,尿素行業產能過剩日趨嚴重、價格長期低位徘徊,生產企業及經銷商深陷無利可圖甚至虧本的泥潭。
記者近日在山東走訪時發現,為應對產業困境,不少尿素生產企業紛紛改進工藝,在傳統尿素中添加金屬蛋白酶、天冬氨酸等原料生產“新型尿素”,在部分地區推廣已得到農戶認可。
添加新原料生產的“新型尿素”,是否真的能夠力挽狂瀾?
新型尿素廣受追捧
行業普遍低迷,首當其沖受到沖擊的往往是中小型企業,他們的經營十分艱難。不過,山東禹城中農潤田化工有限公司(年產合成氨18萬噸、尿素30萬噸,下簡稱“禹城中農”)的經營卻紅紅火火。4月26日,南方農村報記者在該公司看到,尿素生產線正在滿負荷運轉,貨物一車車被發送出去。
“我們生產的不是傳統尿素,而是新型尿素。”禹城中農總經理邢仁泉說,目前公司正生產兩類新型尿素,一類是在傳統尿素形成過程中加入了金屬蛋白酶,經蒸發器濃縮造粒而成多肽尿素;另一類就是在加入金屬蛋白酶的同時還加入輔酶,濃縮造粒而成雙酶尿素。這兩類尿素可大大提高養分利用率。
邢仁泉介紹,公司當初走上新型尿素生產道路是形勢所迫。在行業低迷時,由于小型企業無論是規模、設備先進性還是資金實力都處于劣勢,不創新就將被淘汰。于是禹城中農在2003年就推出了多肽尿素,2010年再創新推出雙酶尿素。
除小型尿素企業被迫轉型生產新型尿素外,一些大型尿素生產企業也同樣推出了多肽類新型尿素。
山東魯西化工年產合成氨100萬噸、尿素150萬噸,是傳統尿素行業公認的領頭羊之一,但他們在2007年也推出了“聚能尿素”。隨后,安徽中鹽紅四方亦推出“智能肽尿素”、江蘇華昌化工推出“金質肽尿素”、河南心連心推出“聚能網尿素”,今年四川美豐化工又推出“多肽增效尿素”。
記者注意到,在眾多“新型尿素”中,多肽類最為常見,但也有少數公司推出其他類型產品。如山東明水大化集團與加拿大漢楓公司合資建成的年產10萬噸的“硫包衣控釋尿素”在2009年已投入生產,山東臨沂海德綠寶肥業有限公司推出的“腐植酸尿素”。
另據了解,目前除上述已投產的企業外,還有多家企業已經或正在新增新型尿素裝置。如山東華魯恒升、山東中化平原、山東瑞星、山東明升達、山西晉豐、山東齊魯一化、河北正元等。
業內人士預測,由于傳統尿素的失寵,企業必須“標新立異”緩解壓力。可以預見未來幾年,新型尿素裝置將繼續增加。
普遍具有增產效果
相對傳統尿素來說,這些添加了新原料的“新型尿素”功能上有何區別?
華南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廖宗文教授介紹,從理論上講,由于多肽尿素中添加了金屬蛋白酶,它可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因此可節省植物在轉化微量元素中所需要的體能,大大促進植物生長發育。
新型尿素產品在示范推廣中顯示出的效果亦是如此。中國農科院和禹城市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等單位對禹城中農生產的多肽尿素在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上進行了大量的大田試驗,結果顯示:多肽尿素提高氮肥利用率高達30%,同時還提高了作物對磷、鉀及中微量營養元素吸收效率;與普通尿素相比,等量使用“多肽尿素”可使作物增產20%以上,減量20%使用“多肽尿素”作物仍增產;同時,施用“多肽尿素”可顯著提高作物的抗病、抗逆等特性。
魯西化工磷復肥集團公司總經理姜吉濤介紹,與普通尿素相比,他們生產的“聚能尿素”不但具有緩釋、控釋肥效的特點,使得尿素的有效利用率由30%左右上升至42%,并且成功的解決了尿素長期使用造成的土壤板結難題,使土壤的有機質活性和生產力得到顯著提高,還能有效激活農作物對氮元素的吸收,提高肥效20%左右,蔬菜增產30%左右,同時蔬菜和瓜果的品質得到較大的提高。
憑借著顯著的效果,新型尿素在市場上已受到不少農戶的認可。
邢仁泉介紹,經過短短幾年的推廣,禹城中農多肽尿素年銷售已突破了10萬噸。雙酶尿素在2010年4月開始向外界推廣,當年就銷售了3萬噸。魯西化工的聚能尿素更是做到了三年百萬噸的銷量。
多位業內專家也表示,多肽類的新型尿素是無毒、無污染、可降解、不含激素、不含重金屬、無任何副作用的環境友好型產品,無疑是氮肥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前景值得期待。
正因如此,近兩三年來市場上宣稱“新型尿素”的產品遍地開花,但真正有實效的產品并不多。廣州番禺區一經銷商告訴記者,近兩年至少有二十多家企業找他代理多肽尿素,并宣稱能比傳統尿素肥效提高60%以上,但試驗后發現效果根本沒有多大差別。邢仁泉也表示,目前市場上多肽尿素假貨遠遠多于真貨,因為“無論是生產工藝還是金屬蛋白酶原料,都只掌握在少數幾家企業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