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北方、黃淮、長江流域薯區甘薯育苗工作正陸續展開。為夯實甘薯生產基礎,結合氣象條件和生產實際,農業農村部薯類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提出了以“良種健薯、規范苗床、適時排種、綠色防控、及時采苗”為核心的2024年甘薯育苗技術指導意見。
選擇良種健薯
根據種植區域氣候條件、土壤特征,宜選用通過國家(省)審(鑒、認)定或國家登記的高產、優質、多抗的甘薯品種。同時,充分考慮種植用途和市場需求選擇鮮食及食品加工型品種、淀粉型品種、紫薯型品種、菜用型品種。優先選擇具有品種典型特征、薯皮顏色正常、薯塊大小適中且無冷、凍、澇、傷和病蟲害的健康種薯。
規范整制苗床
優先選擇背風向陽、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靠近水源、管理方便、無病蟲害、無污染的生茬地或3年以上未種甘薯的地塊作苗床。多年用固定苗床使用前應嚴格消毒殺菌,更新床土。育苗前結合整地施基肥培肥床土,一般每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4000公斤,復合肥(15-15-15)50—100公斤,并施用甲基硫菌靈、辛硫磷等,深翻、旋耕、耙平,混勻床土。根據地勢開挖苗床,一般苗床寬1.2—1.5米,深以排種覆土后略低于過道為宜,兩個苗床之間走道30—60厘米。也可采用高畦滴灌育苗方式,將滴灌帶鋪設在苗床上,間距20—25厘米。
適時排種覆膜
根據當地氣溫、是否具備加溫設施、種植時間等情況確定排種時間,一般在3月上中旬。排種前可選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藥劑浸種殺菌10—15分鐘,防止薯塊帶菌。排種時應保持種薯頭尾方向一致,首尾相接,間距1—2厘米。排種密度可根據不同品種出苗等情況進行調整,一般每平米排種量20—25公斤,將大小薯分開,做到上齊下不齊。排種后用土填滿種薯間隙,澆透水,覆土3—5厘米,施用異丙草胺等苗前除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苗床覆膜,北方薯區可采用“小拱棚+地膜”、“大棚+小拱棚+地膜”等,西南薯區可采用露地薄膜育苗、設施育苗等。傳統種植宜采用露地薄膜育苗,早栽早收宜采用設施育苗方式。
加強育苗管理
育苗期注意溫、濕度管理和通風透光。排種后使苗床溫度上升到32℃—35℃,保持3—4天,后降至29℃—32℃;出苗后及時揭地膜避免燒苗,并逐漸通風降溫,將苗床溫度控制在25℃—30℃,保持土壤適度濕潤;采苗前3—5天,逐漸通風散熱煉苗,苗床溫度不低于20℃,如遇突然降溫,及時采取保溫措施。育苗期優先采用綠色、環保方式控制病蟲。定期檢查苗床,發現病毒病、黑斑病等病株連同種薯一起拔除銷毀,周圍殺菌處理。可采用殺蟲燈、粘蟲板誘殺和釋放天敵等措施防治蟲害;化學防治一般選擇齊苗后晴好天氣,采用高效低度廣譜低殘留藥劑每10天左右噴施一次。
及時采苗追肥
薯苗長至25—30厘米時,及時采苗。采用高剪苗方式,即基部保留1—2個葉片,在離床土表面5厘米左右處剪苗,減少病害感染傳播,且利于下茬苗快發,增加采苗量。采苗當天不澆水,第二天結合澆水,每平米苗床可施用尿素30—50克,或噴施0.5%尿素+0.2%磷酸二氫鉀混合液等,促進薯苗快速生長。(來源:全國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