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當前病蟲發生基數、水稻栽培情況和氣候條件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今年早稻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全國發生面積2.53億畝次。其中,二化螟、紋枯病偏重發生,局部地區大發生,進一步重發趨勢明顯;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發生重于上年。
早稻病蟲害發生趨勢
二化螟在江南、長江中下游稻區偏重發生,局部地區大發生,華南稻區中等發生,為害繼續加重,全國發生面積6000萬畝次。
稻飛虱在華南中西部偏重發生,華南南部和東部、西南南部、江南、長江中下游稻區中等發生,發生面積6000萬畝次。
稻縱卷葉螟在華南中西部偏重發生,其他稻區中等發生,全國發生面積4600萬畝次。
紋枯病在華南中西部、江南、長江中下游稻區偏重發生,華南南部和東部中等發生,全國發生面積5700萬畝次。
稻瘟病在華南南部、江南、長江中游稻區中等發生,丘陵山區、老病區和感病品種種植區局部偏重發生,全國發生面積1000萬畝次。
其他病蟲害在部分稻區有一定程度發生,發生面積2000萬畝次,其中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水稻條紋葉枯病、三化螟、大螟輕發生至偏輕發生。
早稻病蟲害預測依據
(一)多數病蟲具備中等至大發生基數
1.二化螟。華南大部稻區處于一代幼蟲為害期,總體偏輕發生,重于去年;平均畝幼蟲量,華南大部一般為60—600頭,其中,華南東部同比增加70.8%,廣西靈川可高達1.8萬頭;枯心率一般在5%以下。江南稻區處于越冬代蛾盛末期至一代卵孵盛期,總體偏重發生,平均畝幼蟲量一般為1000—9400頭,同比增加2.6%—37.0%,其中浙江龍游和江山平均達1.8萬—1.9萬頭,江西安福縣、湖南隆回個別未防治田塊超10.0萬頭。長江中游稻區冬后平均殘蟲量一般為2100—3800頭,同比增加22.8%—26.3%,較近5年均值增加39.4%—43.7%。
2.稻飛虱。早春遷入量較低,自4月中旬以來西南和華南稻區遷入量逐漸增多,5月桂東北、桂南、滇南、滇西均出現單燈單日千頭以上遷入峰,其中5月8日云南江城、5月18—19日廣西灌陽和靈川燈下蟲量超過7000頭。平均百叢蟲量,華南、西南南部、江南中部稻區田間一般為90—600頭,其中,華南中部和東部、江南中部同比分別增加45.6%、4.5倍、14.4%,廣西浦北、田陽和云南瀾滄、孟連、雙江個別田塊高達0.5萬—1.6萬頭。
3.稻縱卷葉螟。從3月上旬開始陸續遷入我國華南和江南稻區,截止至5月24日,華南、江南稻區累計遷入蟲量分別為4500—9800頭、1400—2100頭,較近10年均值增加26%—2.6倍,其中5月10—11日廣西合浦燈下出現遷入峰,峰日蛾量超千頭。當前畝蛾量,華南稻區一般為100—1000頭、同比增加10倍以上,桂南、粵西、粵北、閩西可達2000—9000頭,其中廣西欽南和欽北、廣東陽江部分田塊高達1.0萬—1.6萬頭;畝幼蟲量,華南大部、江南中西部稻區一般為100—3500頭,其中,華南中部和東部、江南中部同比分別增加1.6倍、47.2%、2.2倍,廣東佛山和陽春、福建永定個別田塊達1.6萬—2.3萬頭;畝卵量,廣東韶關一般4.6萬—5.7萬粒,高達14.8萬粒。
4.紋枯病、稻瘟病。田間菌源充足,部分地區感病品種偏重發生,其中紋枯病病株率一般為1.0%—18.8%,稻瘟病病葉率一般為1.0%—10.0%,與去年相近。
5.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滇南芒市偏重發生,發生面積1000畝,病叢率高達80%;粵西、瓊南、湘中點片發生,早稻中后期毒源有增殖風險。
(二)栽培條件適宜及抗藥性上升等因素增加重發流行風險
今年早稻種植面積穩中有增,早稻主栽品種以優質高產型為主,抗病性普遍較弱,病害流行風險大;各地橋梁田、插花田普遍,有利于害蟲輾轉為害;農民偏施氮肥,水稻生長量大、田間郁蔽,易形成適溫高濕的田間小氣候,有利于病蟲害的發生流行。據2022年全國農業有害生物抗藥性監測報告,監測地區褐飛虱對吡蟲啉、噻蟲嗪、噻嗪酮、呋蟲胺、吡蚜酮等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白背飛虱對噻嗪酮、毒死蜱等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稻縱卷葉螟對氯蟲苯甲酰胺等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二化螟對氯蟲苯甲酰胺的高水平抗性區域已由江南和長江中游稻區擴展至華南中西部稻區,江西環鄱陽湖地區、浙江東部沿海地區、湖南中南部和湖北武穴種群對阿維菌素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科學合理用藥要求更高、難度加大。
(三)氣候條件有利于病蟲發生流行
據國家氣象中心預測,6月,我國早稻主產區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持平,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2—5成;此外,登陸我國的臺風個數接近常年,北上可能性較常年大,主要影響我國華南和華東沿海。以上氣候條件總體有利于水稻“兩遷”害蟲遷飛為害,以及稻瘟病和細菌性病害的發生流行。(來源:全國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