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象甲為鞘翅目,象蟲科。主要寄主于水稻。成蟲以管狀喙咬食秧苗莖葉,被害心葉抽出后,輕的呈現一橫排小孔,重的秧葉折斷,漂浮水面。幼蟲食害稻株幼嫩須根,致葉尖發黃,生長不良。嚴重時不能抽穗,或造成秕谷,甚至成片枯死。
稻象甲的成蟲多在葉尖,葉緣和葉間沿著葉脈方向啃食嫩葉的葉肉,留下表皮,形成長短不等的白色條斑,長度一般不超過3厘米。而低齡幼蟲啃食稻根,造成斷根,形成浮秧影響生產發育,在危害秧苗時,可將稻秧根部吃光。是造成水稻減產的主要因素。
稻象甲成蟲產卵時,對卷裹在假莖內的嫩葉造成穿刺傷,這些嫩葉抽出、展開后,才能見到成排的小孔。見到這種癥狀時,距稻象甲穿刺危害往往已有1周以上時間,田間可能已查不到稻象甲成蟲。稻象甲卵孵化出的幼蟲,會很快進入根際土壤中,吸食稻株營養,嚴重時致稻苗生長不良。
田里有較多稻象甲成蟲時,用菊酯類和毒死蜱等有機磷類農藥,對成蟲有一定的殺滅效果,對幼蟲防效不佳。另外,菊酯類農藥因對捕食性蜘蛛、寄生蜂等害蟲天敵和魚蝦等水生生物殺傷作用大,已禁止在稻田使用。
對稻象甲幼蟲,撒施甲基異柳磷等有機磷類農藥和克百威等藥,有較好防效,但這些農藥對人畜毒性大,使用受限制。施用呋蟲胺、氯蟲苯甲酰胺、噻蟲胺、丁硫克百威等藥,防治稻象甲幼蟲較好。這些藥均有較好的內吸傳導性,根部施藥,藥能被稻根、葉鞘吸收,并向上傳導,兼治稻水象甲、稻薊馬、稻飛虱(包括灰飛虱、白背飛虱、褐飛虱)、負泥蟲、二化螟、大螟、稻苞蟲等害蟲。可根據害蟲發生情況等,因地制宜地選用殺蟲譜不同的相應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