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好今年秋季種麥工作,近日,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專家,對今秋小麥播種和冬前管理技術進行了會商,研究提出了《河北省2021年秋季小麥播種及冬前管理技術建議》。建議各地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制定具體技術管理措施,圍繞“四個農業”,突出綠色高質高效,大力推廣優質專用品種及穩產配套技術、化肥減量增效和農藥減量控害等綠色生產技術,指導農民科學進行小麥播種及冬季麥田管理,為明年夏糧豐收打好基礎。
總體思路
堅持以綠色節水、優質高效為目標,突出優質專用,以“四個農業”推進方案為指導,強化全產業鏈融合;突出重點區域,強化技術配套,發揮節水優質特色,進一步優化布局和推廣集成模式;加強優質種源供給、提高生產應用覆蓋率;強化“增施有機肥”“精量半精量播種”“淺埋滴灌”和“全程病蟲草綠色防控技術”;加大優質強筋小麥種植比重,大力發展專用小麥“全程不落地”訂單,整體提升全省原糧品質。以穩定面積為基礎、提高單產為,實現全省小麥產業高質高效發展。
重點任務
1.大力推廣高產穩產品種,通過單產突破確保小麥總產提高。通過大力推廣節水、抗逆、高產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確保平均畝產穩定在430公斤水平以上,總產量保持在1400萬噸以上。
2.大力推廣“淺埋滴灌”高效節水技術,實現小麥節水豐產。利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村委會”市場化運作模式,示范推廣“淺埋滴灌”等高效節水模式,完成全省50萬畝淺埋滴灌任務,使節水品種與節水栽培技術有機融合,實現小麥節水新突破。
3.大力推廣“無人機飛防”高效植保技術,通過精準作業實現小麥減藥綠色增效。在對重要病蟲草害監測預報的基礎上,利用無人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植保機具,開展大面積統防統治,實現對莖基腐病、赤霉病、銹病、蚜蟲、禾本科惡性雜草等重要病蟲草害的有效防治和減藥增效,小麥綠色標準化生產。
4.大力推廣強筋小麥集約化種植模式,發展“全程不落地”閉環式訂單生產。充分發揮社會化服務組織優勢,推廣成方連片集約化種植,發展新型經營模式,提高種植效益,帶動農民增收增效;推廣優質專用小麥訂單種植,發展“全程不落地”閉環式收儲,不斷提高原糧品質,帶動專業化加工,促進全產業鏈各環節融合發展。
關鍵技術
一。選用節水抗逆高產品種,為豐產穩產奠定基礎
選用節水抗逆高產小麥品種是實現提高單產保總產和大面積節水高產穩產的關鍵。要綜合考慮本地生態條件、地力、生產水平,不同品種抗旱、抗寒、抗病、抗倒等特性,注重品種的節水、抗逆、高產綜合能力。建議今年總體品種布局為:
1.適宜冀中南部麥區種植的節水豐產品種:馬蘭一號、中麥155、農大399、河農6049、冀麥325、冀麥765、石麥22、石4366、石麥25、石麥26、石麥28、邯麥19、衡S29、衡4444、邢麥7、東麥44、濟麥22、石農086、嬰泊700、石新828。黑龍港地區種植的抗旱節水品種為衡0628、衡0816、河農6331。
適宜冀中南區域種植的強筋小麥品種:藁優2018、師欒02-1等。其中師欒02-1石家莊以南區域種植。
2.適宜冀中北部麥區的節水豐產品種:中麥175、中麥1062、中麥629、輪選266、京花11、京花12、京麥179、京冬18、河農6425、河農6049、石優20。石新828建議在保定除淶源、阜平、易縣山區外中高水肥地塊種植,注意防止凍害。
適宜冀中北區域種植的中強筋小麥品種2個:中麥1062、石優20。
3.適宜黑龍港地區旱地種植的小麥品種5個:衡136、衡6632、滄6002、滄6005、捷麥19(黃驊種植)。
二。堅持足墑播種,為抗旱節水奠定基礎
足墑播種既是苗齊、苗勻、苗全的關鍵,也是實現全生育期抗旱節水栽培的基礎。全省主體麥區今年汛期降水較為充沛,土壤墑情儲備基礎較好,為足墑播種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精準把控播種量,為創建合理群體奠定基礎
按照地力、播期、品種和播量相配套的原則,重點抓好以下幾項關鍵措施:
1.合理播量。要根據地力、播期和品種特性,確定合理播量。在適宜播期范圍內,冀中南麥區掌握畝基本苗20萬~25萬,冀東麥區25萬~30萬,冀北麥區30萬左右。因前茬作物成熟推遲致使播種偏晚的區域,播量要適當加大,每晚播一天畝增加1萬基本苗,但多不宜超過35萬。
2.適期播種。適期播種是確定合理播量的前提。冬性品種在日平均氣溫16~18℃,半冬性品種在日平均氣溫14~16℃為適宜播種期。在適宜溫度下播種,從播種到越冬前的活動積溫要達到500~600℃,小麥個體長勢達到主莖葉5~6片、株莖數3~5個的壯苗標準。在畝基本苗20萬~25萬時,冬前群體總莖數可控制在70萬~100萬的適宜范圍。在一般年份,南部麥區播期掌握在10月8日~18日,中部麥區10月5日~13日,北部麥區10月1日~8日,冀東麥區9月26日~10月5日。
四。抓好精耕精播,為保墑抗逆奠定基礎
進一步推廣使用深松、旋耕、分層施肥、強力鎮壓一體化機具精細整地,以播種和出苗質量。對病蟲草害發生嚴重的地塊,提倡進行一次深翻作業。對已連續3年以上旋耕的地塊,提倡深松一次。推廣采用≤15厘米等行距全密種植形式精細播種,播深4厘米左右,下種深淺一致、行距一致,不重播、不漏播,淺埋滴灌麥田建議采用“四密一稀”種植模式。提倡在播后苗前土壤表層墑情適宜時,利用專用鎮壓器普遍進行鎮壓,以利于小麥出苗后根系發育,提高抗旱、抗寒能力。
五。科學控氮減磷補鉀,為保優增效奠定基礎
科學施肥是提高產量和品質的主要措施。針對目前生產上氮肥磷肥施用量大、鉀肥用量相對不足的實際情況,應根據產量目標和土壤肥力,優化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
1.提倡增施有機肥。在秸稈還田基礎上,要充分利用畜禽養殖糞污等廢棄物資源,增施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提高耕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一般高產田畝施農家肥2500~3000公斤、商品有機肥300~500公斤;中低產田畝施農家肥3000~4000公斤,商品有機肥400~800公斤。
2.做好精準配方施肥。化肥施用要根據土壤肥力水平和產量目標確定,做到減量精準配方施肥。一般地塊推薦畝底施N6~8公斤,P2O57~9公斤,缺鉀麥田施K2O5~7公斤。大力推廣施用配方肥和深松旋耕分層施肥一體化技術,常規麥田適當增施底肥,以利于培育冬前壯苗,爭取春季管理主動。
六。做好種子處理,為病蟲害綠色防控奠定基礎
種子處理是有效控制土傳、種傳病害、地下害蟲及穗前蚜蟲危害的關鍵措施。推薦選用27%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20~40毫升兌水180毫升拌種或包衣10公斤麥種,或31.9%戊唑·吡蟲啉懸浮種衣劑40毫升兌水200毫升拌種或包衣10公斤麥種,或45%烯肟·苯·噻蟲懸浮種衣劑50克兌水150毫升拌種或包衣10公斤麥種。注意藥劑包衣要均勻,播種前1周內包衣,陰干。
七。冬前因地因苗施策,為麥田春季管理贏得主動
1.抓好雜草秋治。在秋播時土壤墑情好的條件下,雜草防控采用“一封一補”策略。小麥播后苗前,選用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等藥劑及其復配制劑進行土壤封閉處理。翌年春后根據雜草發生情況,在雜草發生較重的田塊,局部噴施2,4—滴異辛酯、氯氟吡氧乙酸、雙氟磺草胺、唑草酮等藥劑及其復配制劑。
2.因地適時冬灌。中南部地區,土壤墑情適宜、整地質量高、底肥充足、生長正常、群體適宜的麥田,冬前不澆越冬水。北部麥區及中南部沙薄地或整地質量差、跑墑嚴重、秋季干旱的麥田,越冬前要適時澆好封凍水,確保小麥越冬。冬灌時間一般在日平均氣溫穩定在3~4℃、水分可及時下滲時進行,土壤封凍前完成。提倡節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時劃鋤,松土保墑,做到冬水春用。
3.因苗合理促控。冬前有旺長趨勢的麥田,在越冬前要采取機械鎮壓或化控措施,控旺促壯。底肥不足、苗子偏弱的麥田,要結合冬前澆水,適量補施化肥,促弱轉壯。
來源: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