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市已經進入主汛期,是糧食和農業生產十分關鍵且重要的時期。今年我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農業生產面臨的風險隱患較大,對秋糧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進入主汛期后,秋糧生產主要面臨的氣象災害為澇害、風災、高溫、旱災和霜凍,為千方百計奪取全年糧食和農業豐收,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特針對上述災害制定秋糧防災減災技術指導意見。
一、防澇害保正常生長
澇害主要發生在7~8月的秋糧生產上,該時段易發強降雨,作物生長時如遇暴雨引發大面積積水,會導致根系呼吸受阻,影響正常生長。堅持“排、管、防”多措并舉,及時搶排積水,加強田間管理,以水促肥,防止出現災后疫情,促進受澇作物生長。
一是排澇散墑。對低洼易澇地塊,及時疏通溝渠,排除田間積水,防止出現因積水造成早衰、死亡、滋生病蟲害等現象。作物苗期抗澇能力較差,田間積水盡量在1天內排凈,防止出現死苗;在玉米拔節期、大豆開花結莢期、甘薯封壟期和谷子拔節期后,抗澇能力稍強,田間積水可在1~2天內排凈。
二是加強田管。對受澇田塊,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劃鋤,破除土壤板結,改善通透性,保護根系,兼顧除草。結合中耕做好追肥,及時足量追施氮肥,玉米可畝追施10~15公斤尿素,甘薯噴施2%的尿素溶液或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谷子每畝追施7.5~10公斤尿素,促進根系和葉片快速恢復生長。
三是災后防疫。大水之后防大疫。要及時污泥和垃圾雜物,及時對周圍環境進行消殺,預防疫病發生,防止擴散蔓延。
二、防風災減產量損失
主要發生在7-8月的秋糧生產上,該時段易發強降雨伴隨大風天氣。導致高稈作物倒伏,引發減產甚至絕產。緊盯災前、災后兩個環節,做到災前有防控,災后切實減輕災害損失。
一是災前提前防范。風災頻發地區可適當降低密度,通過自身調節來提高抗倒伏能力。同時可以采用化學調控技術,玉米可在拔節期噴施生長調節劑,起到降低植株重心,提高莖稈質密性,促進根系生長的作用,提高植株整體抗倒伏能力。
二是災后分類管理。7~8月風災發生頻繁時期,我市玉米多處于拔節期至抽雄期。對于拔節期玉米,莖桿尚未完全發育,抗倒性較好,一般以根倒為主,恢復較快,發生倒伏后盡量維持現狀,依靠自身能力恢復生長,對后期產量影響較。粚τ诖罄瓤谄谥脸樾燮谟衩,此時莖桿比較堅挺,一旦風力過大引發倒伏,后期恢復效果較差,對產量影響較大。如發生倒伏,可時間扶正固定,后期可較好恢復。如不能在1~2天內及時扶正,玉米將會開始自行緩慢恢復,此時不可人工干預,防止因外力拉扯帶來二次損傷,可待3~5天玉米完成一定程度恢復后,及時進行追肥作業,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促進其快速恢復生長,順利完成穗分化,減少對產量的影響。對植株倒伏嚴重或莖稈折斷無法恢復的地塊,適時搶收;對已絕產地塊,視情況及時搶收秸稈作青貯飼料,或及時改種短生育期作物,減少損失。
三、防高溫保開花授粉
農諺講,“小暑大暑、上蒸下煮”.7~8月正是高溫熱害高發季節,易影響作物正常開花授粉,造成高溫逼熟。堅持“以水調溫、葉面噴施、防止早衰”的技術路線,加強水分管理,調節田間小氣候,緩沖高溫影響。
一是以水調溫。對采用滴灌、微噴等節水灌溉措施的玉米生產地塊,可采用小水勤灌的措施,降低土壤溫度,增強根系活力;對缺水干旱的田塊,及時提水灌溉,增加田間濕度,改善土壤墑情,以水調溫,防止旱熱疊加影響。
二是葉面噴施。可通過無人機作業等方式葉面噴施過磷酸鈣溶液、磷酸二氫鉀溶液等,增強玉米高溫抗性,減輕高溫熱害影響。
四、防秋旱保高產穩產
干旱是對糧食生產影響的自然災害,北京市9月份后降雨減少,部分產區有發生秋旱的風險,導致早衰,影響產量。針對今年旱情發生趨勢和作物生長特點,堅持“蓄、灌、提、保”多管齊下,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墑,以水調墑、適墑足墑、抗旱保作物正常生長發育。
一是蓄足水源。積極儲備抗旱水源,搞好機井檢修,抗旱應急用水。
二是節水灌溉。對于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因地制宜推廣噴灌、滴灌、壟灌、微噴、隔壟交替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減少水分流失,擴大澆灌面積。對采用滴灌、微噴等節水灌溉措施地塊,后期可間歇灌溉,養根保葉,防止早衰,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切忌斷水過早,防止發生早衰。
三是農藝保墑。對無灌溉條件的旱作雨養區,采取中耕、高培土等措施提墑,增加土壤蓄水量。對澆過水或水源緊張的地區,適時劃鋤中耕,切斷土壤表層毛細管,減少田間水分蒸發。對旱地玉米,播種時可采用保水劑等抗旱產品和關鍵技術,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提升水分利用效率。
五、防霜凍保貯藏
初霜期過早,同時伴有雨水天氣,會致地溫急劇下降,導致甘薯薯塊遭受凍害,不利于后期入庫貯藏。一般日平均氣溫12℃~15℃或地溫穩定在15℃左右時適時收獲,地溫降至12℃之前全部入貯為收獲期。收獲時選擇晴天收獲,避免雨天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