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當前各馬鈴薯產區播種和管理進程,以及生產中存在的優質品種比例低、單產水平不高等問題,綜合研判去冬今春土壤墑情、氣候條件、病害發生趨勢,農業農村部薯類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編制了2021年馬鈴薯生產技術意見。本文僅摘取“南方冬作區”相關內容。
南方冬作區包括廣西、廣東和福建的大部,海南全部,云南東南部和貴州南部低海拔地區以及四川南部低海拔河谷地區等。
田塊選擇
栽培田塊土壤以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排灌方便和微酸性的前作為水稻的沙壤土或輕壤土較適宜。
水旱輪作
可采用早稻—晚稻—冬作馬鈴薯的水旱輪作體系,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培肥地力,解決連作障礙。
種薯選用
適宜品種多為早熟菜用型費烏瑞它同類型品種(從出苗到收獲生育期80-90天);選用具有三證(生產許可證、檢疫合格證和經營許可證)種薯企業生產的合格脫毒一級以上種薯。
種薯處理
種薯自北方調回后,經挑選,在自然散射光下催芽至0.3-0.5厘米進行切塊,每個切塊25-30克,至少帶1個芽;切塊過程中,準備3把以上切刀,切到病爛薯后,切刀用75%酒精或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5-10分鐘后再用,每切100公斤種薯換一次切刀消毒液;種薯切塊后半小時內用消毒粉拌種:可使用70%甲基硫菌靈+石膏粉(2:6:92)作為種塊消毒粉處理種薯,每100公斤種塊用2公斤消毒粉。對未發芽的種薯切塊要進行催芽,催芽應將頂部切塊和基部切塊分開催芽;選擇通風陰涼地面上鋪10厘米干凈河沙(濕度捏能成團,攤開松撒為宜),將切塊薯密集平鋪1層,再鋪上3厘米河沙,然后再排放1層薯塊,如此排放3-5層;鋪好薯塊和河沙后,外蓋20厘米厚稻草或濕麻袋;催芽中經常檢查沙床濕度,不可過干或過濕;當薯塊長出1-2厘米芽時即可播種;此外,還可利用化學催芽。
整地起壟
晚稻收獲后,犁翻、曬白、耙碎和平整,松土層(耕作層)20厘米以上。按110厘米寬包溝起壟,其中壟面高20-25厘米,壟間溝寬20-30厘米,要求土塊細碎,壟面平直。起壟可用機械或人工方式。
適期播種
10月20日-11月30日為適宜播種期。宜遵守以下原則:在不影響晚稻收獲且天氣允許的條件下,適時早播,有利于翌年春天早收,并可避開晚疫病發病的低溫陰雨高濕天氣,從而減輕晚疫病發病,減少農藥使用。5000-5500株/畝是較為適宜的播種密度,采用壟內雙行種植,行距30厘米,株距22-25厘米,行距確定,株距可隨播種密度適當調整。可采用溝播或穴播兩種方式。將催好芽的薯塊采用“品”字形錯株播種。下種時薯塊不能直接接觸基肥,播種深度以薯塊上面覆土5-8厘米為宜。
農膜覆蓋
播種后,用黑色塑料膜(70-100厘米寬×0.012-0.015厘米厚)沿壟面覆蓋,繼而黑膜表面覆土5-6厘米厚,以有利于幼苗破膜出土。但是,若播種時高溫高濕,則暫緩覆膜,待天氣涼爽時再覆膜,以減少爛種。
平衡施肥
施肥原則:按照“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的規定執行。根據土壤肥力,確定相應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按每生產1000公斤鮮薯需吸收純氮(N)4.14、磷(P2O5)2.34、鉀(K2O)8.74公斤計算,依據平衡施肥目標產量法,總施肥方案為:在施用400-600公斤/畝優質腐熟雞糞或含有相當養分的其它優質腐熟有機肥條件下,肥料施用方案可參考表1,實際施用量應根據當地土壤肥力狀況及種植模式適當調整。
水分管理
馬鈴薯全生育期保持田間持水量的65-85%,對獲得高產更為有利。幼苗期,土壤相對含水量保持在65%左右;塊莖形成至塊莖膨大期土壤相對含水量保持在75-85%;淀粉積累期土壤相對含水量保持在65-70%。通常廣東冬季少雨,土壤過于干旱時,可采用溝灌的辦法潤土,灌水高度約畦高的1/3-1/2,保留數小時,壟中間8-l0厘米深處土壤濕潤時及時排水,要嚴防積水造成爛薯,或暴干暴濕造成空心薯、畸形薯。
培土
在齊苗后5-10天,苗高15-20厘米時進行培土,重點是對覆膜培土厚度(5-6厘米)不夠或空白的部位補土。培土時應盡量避免泥土把葉片蓋住或傷害莖桿。
防治病蟲草害
冬作馬鈴薯主要病害為晚疫病、青枯病、早疫病、灰霉病、枯萎病等,主要蟲害為蚜蟲、地下害蟲等。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提倡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化治理原則。
對晚疫病,在冬末春季陰雨連綿、低溫高濕條件下易于發生和流行,應密切關注氣象預報,結合田間中心病株發生情況,開展晚疫病預測預報;在利于晚疫病發生和流行的氣象條件之前,使用保護劑代森錳鋅或丙森鋅,發病期間使用防治劑組合霜脲·錳鋅-精甲霜·錳鋅-霜脲·錳鋅等進行應急防控。第1次用防治劑的條件見表2。在不滿足第1次防治劑的條件時使用保護劑(代森錳鋅或丙森鋅),一般在雨季來臨之前10-20天,即1月中下旬。在第1次使用防治劑(組合中第1種防治劑)后7-10天內,使用同一組合內第2種防治劑施藥,以后2種防治劑交替輪換使用。
對青枯病,選用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種,早種早收,當高溫季節來臨之前就能成熟,搶晴天及時挖收,不要讓成熟的薯塊留在地下時間過長;種薯塊選擇大小30-50克,健康整薯播種;或者嚴格切刀消毒,做到“一刀一薯”;實行間套輪作或者水旱輪作;加強栽培管理,選土層深厚、透氣性好的沙壤土或壤土,施入腐熟有機肥和鉀肥,控制土壤含水量,種薯播種前做催芽處理,大薯切塊后用殺菌劑和草木灰拌種殺菌,采用高壟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及時拔除田間病株,做好病殘株處理;當田間發現萎蔫植株或部分萎蔫植株時,連基部泥土、薯塊一起鏟除深埋或燒毀,病穴周圍撒施生石灰粉消毒,或用1:100的生石灰水或1:200的40%福爾馬林藥液灌窩進行土壤消毒。
對早疫病,選用抗病品種和不帶病種薯;加強田間管理,選擇土壤肥沃的高燥田種植,施足基肥,增施有機肥,生長期加強管理,適當提早收獲;清潔田園,收獲后及時清理病殘組織,深翻曬土,減少越冬菌源;重病區實行2-3年的輪作換茬;發病初期選用%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等,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對灰霉病,種植密度合理,不偏施氮肥;加強田間管理,田塊排水通暢,農事操作時盡量避免造成植株傷口;病害發生初期及時對水噴施咯菌腈可濕性粉劑,視發生嚴重程度,每7-10天噴施一次。
對枯萎病,選用不帶病種薯,播種時避開雨天。加強田間管理;選擇排水通暢的田塊種植,生長期加強排水管理;進行輪作;收獲后及時清病殘組織,深翻曬土,減少越冬菌源;重病區實行2-3年的輪作換茬;用石灰拌種處理種薯,切塊后應攤晾下使傷口愈合。
對蚜蟲,鏟除田間、地邊雜草,消滅蚜蟲中間寄主和棲息場所;在有翅蚜向薯田遷飛時,使用黃板誘殺;黃板高出作物60厘米,懸掛方向以東西方向為宜,每畝30塊左右;在馬鈴薯大面積種植區域,可在邊緣種植不同生育期的十字花科作物,誘集蚜蟲,集中噴藥防治;可在馬鈴薯田塊插桿拉掛10厘米寬的銀灰色反光膜趨避蚜蟲;用70%的吡蟲啉種衣劑23克對水,噴灑在100公斤的種薯上進行拌種;或者用70%噻蟲嗪種衣劑1.8-2.5克,加1公斤滑石粉拌100公斤種薯,陰干后播種,控制苗期蚜蟲;生長期防治蚜蟲,每畝用吡蟲啉或其他合適藥劑,每隔7-10天噴藥1次,連噴3-5次。在瓢蟲、草蛉、食蚜蠅、蜘蛛等蚜蟲天敵主要繁殖季節應重視協調化防,當商品薯生產田瓢蚜比低于1:150-200頭時,再進行化防。
對地下害蟲,金龜甲、叩頭甲等對未腐熟的農家肥有趨性,須施用腐熟有機肥或商品有機肥;為害嚴重時灌水,可促使幼蟲向土壤深層轉移,避開幼苗易受害時期;用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誘殺金龜甲、叩頭甲、螻蛄、地老虎成蟲;為害較重的地塊,在農技人員指導下科學用藥。對馬鈴薯播種后封行前壟溝中長出的雜草,用合適藥劑定向噴霧,也可與培土結合進行人工除草;對于壟面上或封行后長出的惡性雜草應進行人工除草。
適時收獲
馬鈴薯的具體收獲要依據成熟度、農藥使用間隔期、市場、后作農時及氣候等因素確定?刹捎脵C械收獲、犁翻和人工挖掘等方式收獲。
需注意:一是要盡量減少機械損傷。二是收獲要,特別是機械收獲和犁翻,應在收后耕耙時再撿一次,確保收獲干凈。馬鈴薯收獲后既要避免烈日暴曬、雨淋,又要晾干表皮水汽,使皮層老化。預貯場所要寬敞、陰涼,不要有直射光線(暗處),堆高不要超過50厘米,要通風,有換氣條件,晾干水汽后要及時裝籮出售。也可視市場行情,晴天隨收、隨挑、隨裝、隨售,薯塊包紙或套袋,然后裝籮筐或紙箱出售,注意籮筐內壁及裝籮后用厚紙遮蓋,以免薯塊見光變綠,影響商品率和品質。來源:全國農技推廣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為了讓廣大農藥肥料行業用戶能夠更好的學習、交流、研討、創新和發展,火爆農化招商網創建了一系列QQ交流群,希望廣大用戶誠信合作,財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