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是我省第三大農作物,主產區與貧困區高度重合,而且營養豐富,集蔬菜與糧食作物的優點于一身,可用作糧、飼、菜和化工原料,還具有耐旱、耐瘠薄、抗災等特性,對糧食、促進農民增收、鞏固脫貧成果具有重要意義。為提升我省馬鈴薯生產技術水平,現提出2021年馬鈴薯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選擇良種
根據氣候、土壤和灌溉條件,兼顧市場需求,科學選擇種植品種。晉北地區、東西兩山高寒山區的旱作地區可選擇耐旱性好、抗病性強、高產的中晚熟品種;中北部平川水澆地可選擇商品性較好的高端鮮食品種和加工專用品種;中南部盆地平川水澆地可選擇商品性好的中早熟品種。
耐旱性、抗病性強的晚熟優良品種推薦晉薯16號、青薯9號等;商品性好、適應性較強的鮮食中熟品種推薦冀張薯12號、希森6號等;加工專用品種推薦夏波蒂、大西洋、麥肯1號、布爾班克等;早熟品種推薦費烏瑞它、中薯5號、早大白等。
技術模式
坡梯田和旱川地主要推廣旱地機械化壟作栽培技術,實行大壟雙行栽培模式;中北部平川地區主要推廣機械化壟作技術和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實行大壟雙行或單壟單行栽培模式;中南部早熟區主要推廣機械化壟作栽培和膜下滴灌技術,一般實行大壟雙行栽培模式。
選地整地
(一)地塊選擇:選擇地勢平緩、土層深厚、結構疏松的輕質壤土或沙壤土,不宜重茬,實行輪作倒茬。前茬以豆類、胡麻、玉米等作物輪作為宜,輪作周期2~4年。禁忌:前茬噴施過磺隆類、莠去津等長效除草劑的地塊不能種植馬鈴薯,須間隔2年以上甚至3~4年才能種植。
(二)秋耕壯垡:前茬農作物秋收后及時翻耕壯垡,用鏵式犁翻耕深25厘米以上,有條件的地區深耕或深松35厘米以上,深耕應覆蓋嚴密,地頭、邊角處理整齊,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地的蓄水能力,增加土壤墑情,減少病蟲源,加快土壤中肥料的養分轉化。
(三)播前整地:開春土壤解凍后,應在適期及時進行耙地,消滅坷垃,保蓄土壤水分。播前進行旋耕,做到地表平整,土塊細碎,耕層綿軟,有條件可結合旋耕施入農家肥每畝1500~3000公斤。
種薯處理
種薯應選用質量達到國標要求的脫毒種薯,一般使用一級種薯即可,早熟品種或加工專用品種可選用原種做種薯。重點推廣種薯催芽、切刀消毒和藥劑拌種技術。
(一)催芽切塊:播種前20~30天種薯出窖,置于室溫15~18℃散射光條件下暖種催芽,隨時剔除凍薯、病薯和畸形薯等塊莖。播種前2~4天進行種薯切塊,每塊保持1~2個芽眼,重量25~40克為宜,如種薯太大,可先切去種薯尾部無芽眼部分,發現病薯后,應立即剔除,并更換切刀。
(二)切刀消毒技術:使用75%的酒精或0.2%~0.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作消毒液,兩把以上切刀輪流使用,一把切刀切種,其余切刀浸泡在消毒液中待用,定時更換。
(三)藥劑拌種:干拌:每100公斤薯塊,用滑石粉2公斤+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克+72%克露WP100克混合后拌種。濕拌:每畝用60%吡蟲啉懸混劑30毫升+安泰生50克兌水1~2公斤進行薯塊噴霧,拌種后,放在通風弱光處晾曬2~3天,薯塊要經常翻動,待傷口干燥愈合后即可播種。
適時播種
一般土壤10厘米地溫穩定通過7℃~8℃后即可進行播種。一般中晚熟品種4月下旬~5月下旬播種;早熟栽培采用地膜覆蓋栽培可以早播,以出苗后不受凍為宜,一般3月中旬~4月上旬播種。主要推廣機械化壟作栽培技術。
采用馬鈴薯播種機一次性完成起壟、施肥、播種、噴藥以及覆膜、鋪管等操作。旱地一般實行大壟雙行壟作栽培模式,水澆地一般實行大壟雙行或單壟單行壟作栽培模式。播種深度約11~13厘米;旱地墑情不足時,采取低起壟高培土的策略,減少春旱對出苗的影響,出苗后至封壟前培土2次,使壟高終達到20厘米以上。
合理密植
大壟雙行壟作栽培,水地一般壟距110厘米,壟上窄行距30厘米,壟間寬行距80厘米,株距25~30厘米,旱地壟距和壟間寬行距適當加寬10~20厘米;單行壟作栽培一般行距90厘米,株距18厘米左右。一般中晚熟品種每畝3500~4000株,早熟品種每畝4000~4500株。
田間管理
(一)中耕培土:一般在出苗15%~20%和株高10~15厘米時分別進行機械中耕培土,培土后應壟形飽滿,溝壟整齊,行間雜草應除凈。結合培土可追施肥料。
(二)肥水管理:應根據目標產量、土壤肥力和肥料效應等因素,確定施肥種類和數量,一般以目標產量每1000公斤/畝,施用氮肥(N)4公斤、磷肥(P2O5)3公斤、鉀肥(K2O)2公斤,注意增施有機肥,結合整地時施入,化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基肥以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為宜,播種時施入;視田間植株生長情況,結合中耕培土可以追施尿素、硫酸鉀等肥料。使用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的地塊可通過水肥一體化追施水溶肥料。
(三)病蟲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方針,除了通過選用抗病品種、脫毒種薯和采用輪作倒茬、切刀消毒、藥劑拌種等技術措施從源頭預防病蟲害發生外,科學開展化學防治,積極防治早疫病、晚疫病、黑脛病、黑痣病等常見病害和地老虎、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以及蚜蟲、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晚疫病防治,在加強農業措施的基礎上,加強晚疫病預測預報工作,適時進行化學防治,科學用藥,防止流行成災。二十八星瓢蟲防治要抓住卵孵化盛期至三齡幼蟲分散前的關鍵期進行藥劑防治。加強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群眾聯防聯控相結合,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
適期收獲
當馬鈴薯大部分植株葉片由綠變黃,莖稈開始枯萎、塊莖停止膨大時,應擇時收獲;在收獲前7~10天進行殺秧,以利薯皮老化,減少收獲機械損傷;使用馬鈴薯收獲機進行收獲,挖出的薯塊集中鋪放于作業帶上,便于人工撿拾,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