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黑木耳又稱毛木耳,別名單葉蔓荊、蔓荊子葉、白背五指柑,正面是黑色,背面是灰白色,且有一層細小的絨毛。那么白背木耳生長對環境有什么要求?白背木耳該如何栽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白背木耳生長環境以及白背木耳栽培技術,一起看看吧!
白背木耳生長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菌絲生長適溫范圍8-37℃,適宜溫度為25-28℃;子實體生長發育適溫范圍13-30℃,為l8-22℃,高于26℃耳片生長快,但薄且發紅,產品質量差,低于15℃生長緩慢,10℃以下停止生長;
(2)水分。原料基質含水量為58%左右,不能高于60%或低于55%;在發菌期空氣相對濕度為75%左右;子實體在發育期為85%-90%。
(3)空氣。白背木耳是好氧性真菌,無論是發菌期還是產耳期都應加強通風換氣工作。特別是耳芽形成后,若通氣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耳片不易展開,形成“雞爪耳”失去商品價值。
(4)光線。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照,子實體生長期光線強度為40-500勒克斯。
(5)酸堿度。菌絲在pH4-7之間均能生長,其中以pH5-6.5為宜。
白背木耳栽培技術
1、菌種制作 母種以PDA加富培養基為好;原種、栽培種可用鋸木屑、棉籽殼、小麥、玉米芯等原料作培養基,按常規方法制作,含水量50%-60%。
2、栽培季節 白背木耳屬中溫型結實性菌類,為了有較長的出耳收獲期,一般以秋季栽培為主。各地可根據當地的氣象資料選擇栽培季節,當自然氣溫穩定在23-25℃的日期向前推一個月為接種適期。
3、菌袋制作 (1)培養料配方 木屑85%,米糠85%;棉殼87%,麥麩10%;玉米芯82%,米糠12%;稻草(3-5厘米長)40%,稻殼l0%,棉籽殼20%,木屑12%,米糠15%。上述四種配方中均添加石膏粉1%,石灰2%,含水量58%-60%。原料要求新鮮無霉變、無蟲蛀。(2)拌料與裝袋 將各種原輔材料按比例稱重,充分拌合均勻,石灰溶于水中,再用石灰水將料拌至適合含水量后,上堆發酵3-4天,堆溫達到65-70℃,中間翻堆2次。發酵結束后,用33厘米x17厘米x0.05厘米低壓聚乙烯袋裝料。裝料時,料要裝緊實,以手拿菌袋不留指窩為宜。每袋裝干料0.4公斤,濕重0.9公斤左右,裝完后套上袋口環,塞上棉塞,立即殺菌。(3)殺菌與接種 當天裝袋應當天上鍋常壓殺菌,殺菌時間一般控制l00℃上保持10-l2小時。嚴格控制好殺菌時間,是栽培成敗的關鍵。殺菌結束后,取出堆碼在接種室或塑料(11290, -105.00, -0.92%)大概內,用氣霧消毒劑密封消毒1小時(每立方米空間用4克),待料溫冷卻至33℃以下后,采用“全開放式接種法”接種,此法接種速度快,效益高,每袋栽培種可接40袋栽培袋。
4、發菌管理 發菌期管理的主要任務是調節培養室的溫度與濕度,檢查處理雜菌。白背木耳栽培主要依賴于自然氣候來安排生產,在發菌季節溫度高,雨水多,濕度大,在管理上主要是做好降溫降濕工作。主要措施是:加強通風、經常翻袋。這樣既可降溫,又可祛濕。室內溫度控制在33℃以下,相對濕度控制在80%以內。在發菌期間,檢查處理雜菌工作不可忽視。如果發現紅色鏈孢霉要及時清理深埋或用火燒毀;被綠霉、黃曲霉污染的菌袋要清出隔離培養,防止蔓延傳播。
5、出耳管理 接種后30-35天,菌絲可長滿袋。當自然溫度在25℃以下時,可適時開袋出耳。開袋方法是用鋒利小刀將袋口距料面1-2厘米處自上而下斜形割下,使菌袋上方有1-2厘米長的“帽舌”,下方與料面齊,這樣在噴水時不會在袋口處積水。割袋后袋口與袋底交叉呈騎縫式堆碼l0-15層高,同時加強水分管理,提高環境濕度,適當通風換氣。進入成熟期耳片反卷時,逐漸減少噴水量,直至采收前2-3天完全停水。
6、采收與干制 當耳片卷至1/4-1/3時便可采收。采收時用鋒利小刀在蒂頭處把大耳片割下,留下小耳片繼續生長,千萬不可損傷料面。一茬耳收完后,袋底用刀片劃開,可提前出耳。白背木耳的干制只能曬干,也可進行鮮銷。共可采收5-7潮耳,總生物轉化率(產量)可達200%以上。一個家庭一季栽培5000袋,可產鮮耳4000-4500公斤。
以上就是白背木耳生長環境以及白背木耳栽培技術的所有介紹了,希望小編的分享能幫助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1988.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