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氣溫逐漸回暖,也是病蟲害和雜草開始泛濫的時候,后期氣候不斷回暖之后,土壤由于濕度大,非常容易誘發各種病蟲害。土壤中的水分也給雜草提供了生長需要的水分,后期氣溫回升,雜草必定會泛濫。
那么春季小麥常見的病害有哪些呢?
由于春季空氣濕度較大,再加上溫度回升,***容易誘發的就是赤霉病,小麥植株出現霉變的現象,尤其是如果陰雨天較多的情況下。其次還看出現白粉病、紋枯等等。因此春季小麥管理尤其重要,需要提前做好各種防范措施,弄清狀況對癥下藥。
一、小麥赤霉病危害特征
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其中為害***嚴重的是穗腐。
苗腐:是由種子帶菌或土壤中病殘體侵染所致,先是芽變褐,后根冠隨之腐爛,輕者病苗黃癭,重者死亡。
穗腐:小麥揚花時,初在穎片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后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枯黃;濕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霉層,后期其上產生密集的黑色小顆粒;用手觸摸,有突起感覺,籽粒干癟并伴有白色至粉紅色霉層。
莖基腐: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發生,麥株基部組織受害后變褐腐爛,至全株枯死。
稈腐:多發生在穗下第1、2節,初在葉鞘上出現水漬狀褪綠斑,后擴展為淡褐色至紅褐色不規則形斑或向莖內擴展;嚴重時,造成病部以上枯黃,有時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黃穗;潮濕時病部表面可見粉紅色霉層。
防治方法
1、選種抗性品種;深耕滅茬;追肥不能過晚,追肥過晚易造成貪青晚熟,增加侵染機會,且造成無效分蘗,加重流行。
2、種子處理: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200g濕拌100kg種子,或15%三唑酮濕性粉劑60-100g拌麥種50kg。
3、小麥揚花初期,發病前期,用下列藥劑:多菌靈;烯唑醇,或丙環唑,對水噴霧。
二、小麥白粉病危害特征
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為害。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鞘、莖稈和穗部。
病部初產生黃色小點,而后逐漸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層白粉狀霉層(分生孢子),霉層以后逐漸變為灰白色,***后變為淺褐色,其上生有許多黑色小點(閉囊殼)。
病斑多時可愈合成片,并導致葉片發黃枯死。莖和葉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重病株通常矮縮不抽穗。抗病品種可看到枯斑反應,霉層很小很少,或只有枯斑枯點而無霉層。發病嚴重時植株矮小細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顯下降,嚴重影響產量。
防治方法
1、選種抗病豐產品種;在白粉病菌越夏區或秋苗發病重的地區可適當晚播以減少秋苗發病率;避免播量過高,造成田間群體密度過大;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鉀肥特別是磷肥用量,可以減輕病害的發生。
2、種子處理: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的0.2%-0.3%(有效成分)拌種,或2%戊唑醇濕拌種劑150-200/100kg種子拌種,或11%三唑酮?福美雙懸浮種衣劑145-600g/100kg種子拌種,用藥劑對適量水,加人種子均勻攪拌,拌種后應及時播種,堆悶時間過長影響發芽和出苗。
3、發病前期,用下列藥劑:三唑酮,氟菌唑。
4、發生較普遍時,用下列藥劑:烯唑醇;腈菌?酮,或烯肟菌胺,對水均勻噴霧。
三、小麥紋枯病危害特征
小麥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爛芽、病苗死苗、花稈爛莖、倒伏、枯孕穗等多種癥狀。
病苗死苗:主要發生在小麥3-4葉期,在第個一葉鞘上呈現中央灰白、邊緣褐色的病斑,嚴重時因抽不出新葉而造成死苗。
花稈爛莖:返青拔節后,下部葉鞘產生中部灰白色、邊緣淺褐色的云紋狀病斑,多個病斑相連接,形成云紋狀的花稈。田間濕度大時,病葉鞘內側及莖稈上可見蛛絲狀白色的菌絲體,以及由菌絲糾纏形成的黃褐色的菌核。
倒伏:由于莖部腐爛,后期極易造成倒伏。
枯孕穗:發病嚴重的主莖和大分蘗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雖能夠抽穗,但結實減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防治方法
1、種植抗(耐)病品種;適期播種,避免過早播種,降低播種量;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鉀肥,特別是重病田要增施鉀肥,以增強麥株的抗病能力,帶病殘體的糞肥要經高溫腐熟后再施用;加強排水;防除雜草。
2、種子處理:可用2.5%咯菌腈懸浮劑100-200ml/100kg種子,或16%戊唑醇·福美雙懸浮種衣劑320-533g/100kg種子,或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200-300g/100kg種子,對適量水,加人種子均勻攪拌,拌種后及時播種,堆悶時間過長影響發芽和出苗。
3、春季小麥拔節期用:30%苯甲·丙環唑10g/畝,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5-60g/畝,兌水噴霧,防效增加。
4、發病初期,用丙環唑;氰烯菊酯,或井·酮(井岡霉素·三唑酮),對水均勻噴施。
以上就是小麥春季常見的病害有哪些,該如何防治,春季小麥病害防治方法介紹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