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藥的使用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產生藥害,影響作物生長,從而造成大面積減產。嚴重時會顆粒無收,那么,農藥藥害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該如何預防補救?
藥害發(fā)生原因
1、農藥的種類
不同類型的農藥對不同植物的藥害程度不同。
2、農藥的劑型和使用濃度
不同劑型的農藥產生藥害的大小不同,一般無機農藥易產生藥害,有機農藥和生物農藥則相對。
不同農藥劑型造成藥害不同的排列順序為:乳油>水劑>顆粒劑。農藥加工質量差,出現(xiàn)分層、沉淀,可濕性粉劑結塊,懸浮率低、雜質過多、農藥變質,添加劑、助劑的用量偏小或偏大,影響了乳化性能或噴霧質量,甚至發(fā)生了理化性狀改變,也會造成藥害。同時農藥的使用濃度越高,越易產生藥害。
3、農藥使用方法
農藥由于使用方法不當造成藥害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誤用農藥:由于農藥標簽不清或記錯藥名或除草劑使用范圍錯誤,均會造成嚴重藥害,甚至絕產。
2)錯混農藥:兩種或多種農藥之間混用不當或不能混用,劑量過大、施用不均勻、間隔時間短,也易產生藥害。
3)水質問題:稀釋農藥所用的水質不同,對農藥的配兌影響也不同(乳化性能差、分層、渾濁等)有時會提高藥害,有時會產生藥害。
4)二次藥害:當季使用的農藥殘存到下茬作物的生長期,對下茬敏感作物產生藥害。如玉米田使用莠去津會對下茬作物如大豆或小麥產生藥害。
5)殘留藥害:由于長期連續(xù)單一使用某種殘留性強的農藥,逐年累積在土壤中,敏感作物會吸收產生藥害。
6)飄移藥害:使用農藥時霧滴飄散會對周圍敏感作物產生藥害。如小麥田噴灑2,4-滴丁酯時造成鄰近大豆田藥害。
7)噴霧器清洗不干:噴灑過除草劑的噴霧器,如果清洗不再配藥施用其他作物,殘余的除草劑會對栽培作物產生藥害。
藥害的識別
急性藥害
一般在噴藥后2~5天出現(xiàn)嚴重的數(shù)小時后即表現(xiàn)出癥狀。如:種子發(fā)芽能力下降、發(fā)根少、子葉葉片有灼傷、變黃、嚴重時產生葉斑、果斑、調萎、畸形。這樣的植株生長的葉片、花、果都少。
有時幼嫩組織發(fā)生褐色焦斑、徒長乃至枯萎死亡這種藥害多為施用農藥不當或受鄰近田塊噴施農藥影響所致。
從受害株看損害明顯發(fā)生在嫩葉、花、果等生長較快的部位一般上部葉片重于下部葉片嫩葉重于老葉。
慢性藥害
植物受害后不立即顯示藥害現(xiàn)象主要是影響植株的生理活動。如:光合作用減弱生長緩慢著花減少結果小,實成熟推遲籽粒不飽滿甚至風味、色澤惡化商品性差品質下降等。
這類藥害多半是用藥過量或藥劑濃度過高造成的,尤其施用有機磷農藥或對瓜果作物噴施生長調節(jié)劑催熟時應特別謹慎切忌過量。
殘留藥害
由殘留在土壤中的農藥或其分解產物引起的(實際上屬于慢性毒性)。這一類的藥害主要是有些農藥在土壤中殘留量高殘留時間長影響下茬作物生長。
如:棉花播前用氟樂靈處理土壤造成后茬玉米、小麥發(fā)黃矮小分孽減少;甲磺隆用于麥田除草使后茬玉米植株低矮葉片變小變薄、呈紫色、不實率高等這些都是由殘留藥害造成的。
農藥要害的補救措施有哪些?
清水沖洗。對內吸型農藥造成的藥害,應立即用清水沖洗,以減少植株對農藥的吸收。因土壤施藥過量造成的藥害,可灌大水洗田,一方面滿足作物根系的吸水需求,增加作物細胞水分含量,降低作物體內農藥的相對濃度,另一方面灌水能降低土壤中農藥濃度,減輕農藥對農作物的毒害。
噴施中和劑。針對導致藥害的性質,使用與其性質相反的進行中和緩解。如造成葉片白化時,可用粒狀50%腐殖酸鈉30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或以同樣的方法將50%腐殖酸鈉配成5000倍液進行澆灌,藥后3-5天葉片會逐漸轉綠。
噴施強氧化劑。高錳酸鉀是一種強氧化劑,對多種化學農藥都具有氧化、分解作用,可用3000倍高錳酸鉀溶液進行葉面噴施。
噴施生長調節(jié)劑。根據(jù)作物的需要,選用生長調節(jié)劑進行葉面噴施,能促進作物恢復生長,減輕藥害造成的損失。
及時增肥。作物發(fā)生藥害后生長受阻,長勢弱,及時補氮、磷、鉀或稀薄人糞尿,可促使受害植株恢復。如藥害為酸性農藥造成的,可撒施一些生石灰或草木灰。藥害較強的還可用1%的漂白粉液葉面噴施。對堿性農藥引起的藥害,可增施硫酸銨等酸性肥料。
以上便是有關農藥藥害發(fā)生原因是什么以及農藥藥害如何補救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