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而茭白飛虱是茭白種植過程中一種常見的害蟲,嚴重危害了茭白的正常生長,那么怎么防治茭白飛虱效果好呢?本文將為大家介紹茭白飛虱的特點及防治技巧,供大家參考使用。
【分類地位】危害茭白的飛虱已知有長綠飛虱[SaccharosydneprocerusMatsumura]、白背飛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和灰飛虱[LaodelphaxstriallusFallen]3種,它們在分類上均屬同翅目、飛虱科。
【寄主及危害特點】茭白飛虱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除危害茭白外,還可危害水稻、小麥、大麥、玉米、高粱、甘蔗、看麥娘、稗草、李氏禾、結縷草等植物。以成若蟲剌吸寄主汁液,被害處出現明顯或不明顯的黃白色或淡褐色至棕褐色針頭大的小斑點,嚴重時引致葉片變黃焦枯,其排泄物(俗稱“蜜露”)覆蓋葉面或莖鞘表面,還可誘發煤污層(或稱“煤煙病”),影響植株光合作用,更加重危害。被害茭株因葉片變黃焦枯,多不結茭肉或結茭細而少,往往造成明顯減產(輕則減產5%-10%重則減產40%以上甚至失收)。
【形態及習性】飛虱種類多,體形小,種類之間形態頗為相似,容易混淆,準確鑒別茭白田及其附近禾本科雜草上的飛虱種類,有助于對飛虱生活習性、發生規律、預測預報及防治研究的順利開展。
上述三種飛虱的共同特點是:體小(體長半粒米至1粒米)能跳;觸角短,基部兩節膨大,第3節細如剛毛,似錐狀;后足脛節末端有一能活動而扁平的距;翅透明,具有不同斑紋,有的可分長翅型和短翅型;以剌吸式口器吸汁危害;產卵在植株的組織內。
上述三種飛虱不同點除雄蟲外生殖系的陽具形態不同外(從略),蟲體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長綠飛虱體較大(長翅型,體長5.6-6.3毫米),體呈淡黃綠色,蟲子外生殖器常分泌白絨狀蠟粉;灰飛虱體大小次之(長翅型,體長約3.7-4.2毫米),體呈灰色至灰褐色,前翅近于透明,有翅斑,白背區飛虱體***小(長翅型,體長3.5-4.0毫米),與灰飛虱大小相近,體黃白色至白色,前翅半透明,有黑褐色翅斑。
飛虱年發生世代,北方3-4代/年;長江流域5-6代/年;華南地區7代/年以上,世代重疊。華南地區越冬不明顯,其他地區多以卵或3、4齡若蟲在麥田、綠肥田、河邊等處禾本科雜草上越冬。飛虱成蟲具有一定的趨光性和趨綠性,成若蟲多群集在植株心葉、植株莖部葉鞘吸汁危害。成若蟲受驚動即跳落水面。成蟲多產卵于葉中脈氣室內,數粒或l0數粒排列成行如一梳子彈狀。天敵有寄生蜂、蜘蛛、草蛉、瓢蟲、步甲、青蛙等,應注意加以保護利用。
【防治方法】對茭白飛虱的防治,應充分利用農業耕作栽培措施和自然抑制因子(天敵),創造不利于飛虱發生而有利于茭株生長和天敵繁育的生態條件。在此基礎上,分別蟲情,合理施用農藥,做到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保護天敵壓基數,壓前控后,合理用藥。具體應抓好下述環節:(1)合理布局,抓好以肥水為中心的栽培管理。盡可能避免與水稻“插花”種植,以防飛虱輾轉危害,亦有利于集中防治。在水層管理上,提倡淺水勤灌,避免長期積水;在用肥上,注意避免偏施氮肥,防植株貪青徒長,改善茭田通風透光條件,造成有利于茭株生長不利于飛虱滋生的生態環境。(2)注意保護和利用天敵。在農業防治基礎上,采用合適的藥劑,調整施藥時間,改進施法,減少用藥次數等保護和利用天敵措施。(3)加強測報,有的放矢及時施藥,突出重點,壓前控后。在茭白生長季節,從4月中旬至5月中旬開始可用白瓷盤用隔行平行線取樣法,每隔5-l0天拍查成若蟲數(全田50叢),掌握2-3齡若蟲盛發期噴藥1次。藥劑可選用20%撲虱靈乳油2000倍液,或l0%吡蟲啉可濕粉l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在藥液中加入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也可用上述藥劑(750-1500毫升/公頃)加入750-1500毫升煤油,拌細沙l50-225千克撒施,施藥時保持淺水層。
以上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有關茭白飛虱特點及防治方法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種植茭白防治飛虱有所幫助,祝愿大家種植的茭白都能遠離飛虱的侵襲,茁壯成長,獲得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