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我們都很熟悉,它是我們生活中***喜愛的果品之一。山楂又叫做山里果、紅果、山林果等,其可以用來制成山楂片、山楂茶、山楂酒等,具有多種的食用方法。山楂的營養價值極高,經常食用對身體具有一定的功效作用,可以開胃、降血脂、以及調節月經不調等,深受眾多消費者的青睞。如今隨著市場的需求逐漸擴大,每年山楂樹的種植面積也都在逐漸增加。那么,山楂樹得了白粉病怎么辦呢?有哪些防治方法呢?接下去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山楂白粉病有什么發病特征
1、發病特征
山楂白粉病又稱彎脖子或花臉。主要危害葉片、新梢及果實。發病部位初期產生白色粉狀斑,嚴重時白粉覆蓋整個葉片、新梢及果面。病梢節間縮短,葉片扭曲縱卷,嚴重的枯死,病果硬化、果面粗糙或畸形,后期發病部位表面長出黑色小粒點。
山楂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閉囊殼在病葉或病果上越冬,第二年春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侵染。春季溫暖干旱、夏季有雨涼爽的年份發病重,偏施氮肥、栽植過密發病重。
2、發生規律
(1)越冬場所。過去多認為山楂白粉病病原菌以子囊殼在落葉、病枝和病果上越冬。但據筆者觀察,在病果上未發現病原菌的子囊殼;室內檢測證明新梢上也無越冬病原,病葉經室內檢測,可檢出大量的病原菌子囊殼。因此,筆者認為感染山楂白粉菌的葉片為該病病原菌子囊殼的惟一越冬場所。
(2)消長規律。調查表明,4月初在落葉上越冬的子囊殼遇雨后放射的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侵染根蘗、新梢、嫩葉、幼果,引起發病,后隨氣溫升高,發病部位的病原菌陸續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新梢生長、開花、坐果期是病害流行期,新梢停止生長、高溫來臨時,子囊殼開始形成,侵染危害逐漸減輕。4月下旬至5月下旬為病害流行期。進入6月份發病緩慢,6月中旬病葉上的菌絲收縮逐漸形成子囊殼越冬。
(3)病原菌孢子萌發的溫度。結合氣象資料分析表明,子囊孢子萌發溫度為11~14℃,17~21℃為分生孢子侵染的適宜溫度,超過23℃不利于白粉病發病。
(4)病害流行條件。春季溫暖干旱,并伴有小量降雨,夏季多雨,氣候涼爽的年份有利于病害的發生與流行;生長衰弱的山楂樹易感病,且發病較重;生長勢強者發病晚,且危害輕;楂園偏施氮肥,栽植過密,載果量過大、管理粗放的果園發病重;根蘗及實生苗易感病,也是當年重復侵染的主要病原。
(5)發病與品種之間的關系。2004年6月中旬,筆者對不同品種的發病情況進行系統調查,每品種隨機調查10株樹,共調查1000片葉和果實的發病率。結果表明:大金星、大綿球較抗病,病葉率分別為5.1%和10.7%,病果率分別為1.6%和6.3%。較抗病品種的葉片受白粉侵染后,病斑擴展緩慢,形成褐色枯死圈,菌絲層薄;果實發病多在果實胴部侵染,病斑小,多不形成畸形果。大敞口抗病性差,病葉率為34.5%,病果率高達10.6%,病斑擴展快,很少形成褐色枯死圈,菌絲層厚,侵染果實多在果柄處,常造成畸形果。
3、傳播途徑與發病條件
以閉囊殼在病葉或病果上越冬,翌春釋放子囊孢子,先侵染根藻,并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春季溫暖干旱、夏季有雨涼爽的年份病害易流行。偏施氮肥,栽植過密發病重。實生苗易感病。
如何防治山楂白粉病?
山楂樹得了白粉病怎么辦?山楂樹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控制好肥水,不偏施氮肥,不使園地土壤過分干旱,合理疏花、疏葉。
2、初侵染源。結合冬季清園,認真樹上樹下殘葉、殘果及落葉、落果,并集中燒毀或深埋。
3、藥劑防治。發芽前噴波美5。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落花后和幼果期噴灑波美0.3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超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300-4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2500倍液,15-2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以上就是有關山楂樹的知識介紹。山楂樹得了白粉病是在其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害之一,其主要危害山楂樹的葉片以及樹梢、果實等。種植戶在平時的山楂樹栽培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肥水,及時疏花、疏葉,并且一旦發現白粉病的產生硬干立即病原體,并立即用藥劑進行防治,這樣才能有效的山楂樹的生長以及產量與質量。做好防治山楂樹白粉病的準備預防工作,才能有效的提高山楂樹的種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