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是水稻苗床期容易大面積發生的病害之一,病害主要出現在一葉一心到兩葉期。那水稻遭受立枯病怎么辦呢?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立枯病表現癥狀:
芽腐:
出苗前或剛出土時發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變褐色,病芽扭曲、腐爛而死。在種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層。
針腐:
多發生于幼苗立針期到2葉期,病苗心葉枯黃,葉片不展開,基部變褐,有時葉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漸變為黃褐色。種子與幼苗基部交界處生有霉層,莖基軟弱,易折斷,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發生與死亡。
黃枯:
多發生于幼苗2.5葉期前后,病苗葉尖不吐水,葉色枯黃、萎蔫,成穴狀迅速向外擴展,秧苗基部與根部極晚拉斷,葉片打綹。在天所驟晴時,幼苗迅速表現青枯,心葉及上部葉片“打綹”。幼苗葉色青綠,整株萎蔫。
發生原理:
低溫、陰雨、光照不足是誘發立枯病的重要條件,其中以低溫影響。在低溫條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發生。氣溫過低,對病原菌發育和侵染影響小,但對幼苗生長不利,根系發育不良,吸收營養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發展。如天氣持續低溫或陰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調,病害發生加重。
水稻立枯病屬于土傳病害。是由多種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絲核菌和鐮刀菌等水稻立枯病病源菌廣泛存在于土壤中,均為弱寄生菌,一般能在水中或土壤內營腐生生活。這類病菌致病性不強,它們一般不宜侵染健壯的幼苗,只有當天氣不良和管理不當,致使秧苗生長弱、抗性降低后,各種弱寄生菌才得以乘虛而入并傳播蔓延。因此,秧苗素質差、生長弱、抗病抗逆力差是發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預防措施:
防治立枯青枯病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1、精心選種與曬種。提高催芽技術,防止種子受傷,提高種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2、適期播種,播種密度不要過大。應在氣溫穩定通過6℃ 時播種,不要盲目搶早。在實際生產中,農民為了節省農膜等生產成本,以及考慮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機等原因,往往會加大播量。
3、提前預防。在水稻秧苗1.5-2葉期時,就要開始噴施預防立枯青枯病的藥了。
4、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溫、通風、練苗等環節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減輕立枯病、惡苗病的發生。
5、加強田間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溫、通風、煉苗環節,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溫)、中控(出苗后至3葉期控溫)、后煉(3葉期至插秧前調溫),提倡稀插早育苗,控制溫濕度不徒長。一葉一心期保持溫度25-28度盡量少澆水,第2葉期后必須使其逐漸適應寒冷條件,22-25度,三葉一心期溫度不超過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過濕。3葉期后白天應揭膜通風鍛煉,夜間如果無霜凍也要揭膜使之經受低溫,這樣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強的壯秧。
6、化學防治。華北萱化威遠植保生產的根霸+根盛,由兩種國際的生根促長調節劑、按科學配比而成的復配型高效生根劑,強力雙效,主根須根雙重促進,使用后可促進植物根部細胞分化,加速根系生長和發育,短時間內大大增加須根數量及主根的粗度和長度,根毛多,根系發達,增強植株整個生育期對土壤養分的吸收能力,同時本品中的有效成分對土傳病害引起的爛根、僵苗、猝倒,黃枯等病癥具有顯著的抑制效果,對秧苗立枯病、青枯病。
用于苗床亮苗生根、扦插、移栽及弱株復壯,強力生根,大幅度地提高秧苗成活率。在水稻苗床播后土壤噴施及2葉期噴施,強力生根,高效預防立枯病、青枯;插秧前2-3天噴施,可使稻秧插入水田后,48小時扎下新根,沒有緩苗過程,迅速返青、增加有效分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