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急需要科技服務,這是毫無疑問的。國家的農業大學那么多,每年研究的高科技成果那么多,農業技術推廣站每個縣都有,可是為什么大多數農民還是用著和幾十年前的模式種地呢?還是靠天吃飯?
1、農業大學的學生不想回農村
農業大學的學生,讀了四年大學,幾年的碩士、博士,到農村當技術員,會去嗎?
當然不去!因為技術要追求高回報,中國農村小農經濟沒有可能支付高價讀大學后所需要的回報。結果就是有農業技術的大學生遠離農民、遠離小農經濟、農村的技術人員越來越少。
2、農業科技推廣方式落后
縣、鄉兩級農業科技部門經費緊缺問題普遍存在,財政投入的明顯不足,嚴重制約了農業科技的推廣。
這就導致通過實地進行技術試驗、示范、推廣的很少,大部分仍停留在走村串戶、田間地頭、口傳面授等傳統宣傳式的農技推廣模式上。
3、農村與研究脫節
這些年來,各大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專家教授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盡,可是大多數的成果卻只停留在試驗階段。
不是專家教授們不想推廣給農民,而是成果的運用有時是有償的,而農民生產的現實需求與對成果成效的認識卻有很大差距。
還有就是由于成果決定職稱評定,這就導致部分科研人員對自己的成果研究看得比較重,對成果推廣看得比較輕。
4、農民的不信任
由于農村勞動力不斷轉移,大批年富力強、有文化、有能力的高質素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和就業。
從事農業生產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婦女,年齡偏大、素質偏低,對新技術、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弱,自我發展能力普遍不強。
這些農民對新技術新產品的市場前景信心不足、特別是降低風險的機制不明顯等原因,導致新技術、新產品推廣不開,許多農民群眾接受農技人員的服務既不迫切也不主動,有的農民甚至拒絕接受一些推廣服務。
那么,技術是不是的不下鄉呢?
不是的,比如雜交種子下鄉了,技術為了追求高額回報以一種物化的特殊壟斷方式下了鄉,農民不得不付出使用"技術"的高額代價。
歷次鄉鎮機構改革,工商要加強、稅務要加強、財政要加強、土地要加強。
凡是農民需要的技術服務部門,比方說,農業技術推廣站、漁業技術推廣站、林業技術推廣站等統統轉制,統統推向市場自謀生路,這樣改革的結果就是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網破、人走、技黃”,農民獲得廉價的技術服務的權利被剝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