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鈴蟲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國各省區也普遍發生。食性很雜,已知有200多種寄主植物,在農作物中有棉花、辣椒、豌豆、芝麻、煙草、番茄、茄子、馬鈴薯、甘藍、南瓜等,以幼蟲食害嫩莖、葉和芽,并鉆蛀果實。
棉鈴蟲的形態特征
棉鈴蟲屬鱗翅目,夜蛾科。成蟲體長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前翅赭褐或赭綠色,內橫線、中橫線、外橫線波浪形,外橫線外側有深灰色寬帶,腎形紋和環形紋暗褐色,中橫線由腎形紋的下方斜伸到后緣,其末端到達環形紋的正下方。后翅灰白色,沿外緣有黑褐色寬帶,在寬帶中央有2個相連的白斑。卵呈饅頭形,中部通常有26-29條直達卵底部的縱隆紋。卵初產時乳白色,將孵時有紫色斑。老熟幼蟲體長40-50毫米,頭黃褐色,背線明顯,各腹節背面具毛突。幼蟲體色變異很大,可分4種類型:(1)體色淡紅,背線、亞背線褐色,氣門線白色,毛突黑色。(2)體色黃白,背線、亞背線淡綠色,氣門線白色,毛突黃白色。(3)體色淡綠,背線、亞背線不明顯,氣門線白色,毛突淡綠色。(4)體色深褐,背線、亞背線不太明顯,氣門線淡黃色,上方有一褐色縱帶。蛹為被蛹,紡錘形。
棉鈴蟲的生活史及主要習性
棉鈴蟲在每年能發生6代,以蛹在寄主根際附近土中越冬。翌年春季陸續羽化并產卵。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等作物上為害。第2代以后在田間有世代重疊現象。成蟲白天棲息在葉背或蔭蔽處,黃昏開始活動,吸取植物花蜜作補充營養,飛翔力強,有趨光性,產卵時有強烈的趨嫩性。卵散產在寄主嫩葉、果柄等處,每雌一般產卵900多粒,多可達5000余粒。初孵幼蟲當天棲息在葉背不食不動,第2天轉移到生長點,但為害還不明顯,第3天變為2齡,開始蛀食花朵、嫩枝、嫩蕾、果實,可轉株為害,每幼蟲可鉆蛀3-5個果實。4齡以后是暴食階段。老熟幼蟲入土5-15厘米深處作土室化蛹。
棉鈴蟲的綜合防治措施
(1)在棉鈴蟲發生嚴重的地段,進行冬耕、冬灌,消滅越冬蛹,以壓低代發生量。
(2)黑光燈誘殺成蟲。
(3)保護和利用天敵。利用中華草蛉、廣赤眼蜂、小花蝽等自然天敵,控制其為害。如用赤眼蜂防治,一般在棉鈴蟲產卵始、盛期連續放蜂2-3次,每次每畝放1.5-2萬頭。亦可用每克含活孢子160億的B.t.乳劑250-300倍液,或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噴霧施用。
(4)藥劑防治。高效廣譜殺蟲劑丁硫克百威可有效殺死棉鈴蟲。
西安亞森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丁硫克百威,對棉鈴蟲、紅鈴蟲、玉米螟、茶尺蠖、茶毛蟲、紅蜘蛛、小造橋蟲、金鋼鉆、粘蟲、梨木虱、桃小食心蟲、桃柱螟、潛葉蛾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