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兩年多,貿易商存貨基本都虧錢,本質上是因為2020年猛烈的漲價并沒有實現改變國內產業供需的目的,從而造成平衡表擴表,使得玉米庫存結構在這個過程里產生了劇烈的動蕩而造成。
臨儲結束,每年承接臨儲的社會庫存能力冗余。需要通過存貨虧損倒逼退出。臨儲補充部分轉為國內谷物替代。其他谷物的庫存變化超出玉米產業的視野,認知偏差容易形成存貨虧損。
臨儲補充另一部分轉為海外進口。物流的改變,南北港庫存功能的改變使得舊的市場判斷方式失效,容易形成存貨虧損。且這部分是終端企業直接拿指標采購,不經過渠道貿易商。使得原先社會庫存能力冗余,需要通過存貨虧損倒逼退出。
長效機制摸索期,對市場的不確定性使得終端用糧企業不得不建立大量安全庫存。不僅拉高收糧價格中樞,并且使得原先社會庫存能力冗余,需要通過存貨虧損倒逼社會庫存能力退出。
在這個動蕩過程里面,好死不死又趕上海外谷物減產,世界商品市場劇烈動蕩,資本的介入更加加劇了無序的動蕩節奏,從而加速了冗余庫存能力的出清。
所以我們觀察到過去兩年半一個反常的現象:貿易商怎么存怎么虧。而且每年都是建庫的時候漲價,去庫的季節反而掉價。
貿易商作為產業鏈溢價能力較強的群體,生存卻非常困難。直到今年這個收糧季。
本質上,我感覺可以看作是長達三年的產業深度調整完成,庫存混亂期結束,社會庫存冗余能力清退完畢,新常態開始的結果。也就是說,進口和國內替代退居慢變量,玉米庫存(包含三大主糧的庫存)擺動再次回到產業大的邊際快變量的地位。
而關于產量擴張幅度的爭議,決定了價格的下限,但它折入市場定價的過程,仍然不能脫離庫存擺動的節奏。也就是說,在集中售糧期,渠道建庫存的心理價位很大程度影響定價。
夏天的去庫存階段,對庫存去化快慢的感知,將是另一個影響定價的因素。而從社會庫存仍然不可缺少的角度去倒推,因為每年的庫存擺動是巨大的,合理預期在經歷了社會庫存冗余能力清退之后,這個群體將再次獲得應有的利潤。
也就是說,新的作物年度里,貿易商因該是賺錢的。 也就意味著,售糧季回歸傳統節奏:賣糧高峰期會掉價,等到渠道建庫存入場的時候見底。
而關于擴產的爭議,會隨著賣糧高峰后期體現出的余糧壓力,逐步展現出新的共識證據,從而進一步影響市場價格。
玉米底部在那?
從兩個利潤重新分配的雙驅動來說,今年的售糧季在見底之前可能會經過三個階段:
開始階段,農民去種植利潤,11月之前積集賣糧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去利潤任務。部分地區跌到種植成本之后產生了惜售。
第二階段,惜售之后再開始賣,讓利給貿易商。這里大家暫時都是看跌到平均種植成本會產生支撐。(這幾天開跌后市場心態又有所改變,支撐預期可能逐漸被打破)
現在正在第二階段。之前東北下雪的壓力測試了漲價壓力,現在又回到賣糧節奏里面來,又向下測試支撐。
我自己覺得還有第三階段(市場可能也逐步開始這樣思考):階段性賣糧虧損,倒逼地租下降,世界谷物國內地租成本高地孤島要被打破。時間點比較可能是春節前后南方進口谷物多,結合養殖虧損用料不積極打出來驅動。今年貿易商和下游的社會庫存也是相互看,而且也參考市場心態和變化。
那么往后看兩三步,如果年后出低點,底部機制會是什么?
今年很像2020年的鏡像年份,南方港口,作為國內外價差進口利潤的連接點,可能是今年行情的關鍵所在。那么有沒有可能這個底部要實現的功能,就是抑制進口利潤,甚至短暫的關閉進口利潤呢?
當然,這中間貿易商的心態,國家調控的節奏,也都是變數。只是先有這么個模糊的想法,暫時還是后話。
玉米多空,何去何從?
不下結論,繼續觀察。 現貨進入之前說的第二個階段了,甚至第三個階段的矛盾也有一點前移的跡象。
每天祖國山河一片綠,誰有糧誰心痛,真的是太慘烈了。其實如果一個能化交易員過來看的話,局面還是非常清晰的。國內成本高企,進口利潤大幅打開。未來一兩個季度的進口到港已然同比大幅增加。這就是能化里面常見的海外沖貨邏輯,基本看一眼就能確定是個做空品種了。非常明顯。產業還是處在產業深度變革的尾聲期。邏輯框架的變化要比產業細節重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