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農情調查顯示,受勞動用工多、強度大以及生產機械化程度低,在市場和自然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下,江蘇植棉面積從2005起,連續十多年持續較大幅度下降。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數據顯示,2017年江蘇省植棉面積為38萬畝,南通、鹽城等曾經在全國棉花生產經營上聲名遠揚的傳統主產棉區近年己走近了“無棉區”的邊緣。
當地農業農經人士分析,江蘇省減棉首先是生產效益缺乏與其它經濟作物的可比性。如2015年,全省籽棉平均收購價2.9元/公斤,加上因災減產,植棉戶收不抵支,出現了畝虧142.80元的減收減效,而且數額較大,其它種植、養殖品種縱然有虧,也不會達到這么高。二是棉花產銷效益不佳的大環境導致了各地在種養結構調整中,棉花被諸如水稻、玉米等作物所取代,出現凡流轉或對外包租土地,原種棉而新墾后不種棉的趨向,因調整所涉土地面積大,所造成的棉田流失比例同步加大。三是因為棉花生產辛苦,市場與自然風險又大,種棉賺不到錢的棉農紛紛外出打工,農村棉區勞動力出強留弱,從面積到管理呈現碎片化、老年化,有不少農戶在找不到替代棉花的主要種植品種時,盲然無措,摸索兼種,生產隨意不確定,流通鏈條松脫,生產所得效益自然缺乏保障。
不過,在江蘇棉花種植面積大幅減少的同時,受紡市轉暖的影響,自2016年棉花收購以來,江蘇棉花市場價格出現明顯回升。比較誘人的是籽棉價格,全省2016年白棉3級、衣分在37%左右的籽棉收購均價達3.60元/斤,比上年度高出近1元/斤。雖然江蘇去年也有一些棉區因災減產,但由于有籽棉單價提高作支撐,全省平均畝植棉效益約為350元。
當前,新棉生產已經在江蘇等地緩勢起步,而就現行棉價而言,盡管微觀分析近期稍見徘徊,但從總體走勢上看還是比上年同期要高,且從多種情況看,棉價走高的趨勢明顯,發展后市樂觀。因此業內分析,江蘇及其它內地傳統棉區棉花生產有望觸底反彈。
以江蘇為例,近幾年的糧油菜價格也不盡穩定,有些糧食品種如水稻、玉米、油菜籽一度跌幅甚至大于棉花,農民總的收益低迷難回,所以在決定多種什么作物時,不少老農還有些猶豫,此外,因田租和投入等因素,大面積種棉與種糧存在不可比性,凡是土地流轉調整地區近期復種大面積棉花幾乎不可能,棉花的種植僅限于小面積老農生產,在比較效益不出現質的改變形勢下,種棉花的投入與收入比暫時還趕不上糧食等經濟作物,故棉花面積在傳統棉區尤其是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江沿海地區,大面積恢復如無市場與政策的巨惠與傾斜是很難的。
針對有可能出現的植棉面積回升,江蘇等地農技推廣服務部門正在栽培模式、優質高產,特別是棉田的高效立體種植上推廣普及“棉花+N”技術,努力爭創5000元/畝的產值,甚至更高的棉套瓜、蔥、蒜等高效田。同時在推廣輕簡栽培、棉花生產機械化、棉花生產專業合作化等方面,江蘇棉區也保持探索研究不放棄,其目的在于以最少的人力與物化投入贏得嫁接后的棉花生產高效益,為棉花的恢復性生產發展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