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蛞蝓為害蔬菜的幼苗、咬食葉片和嫩莖,排泄糞便、分泌黏液污染蔬菜,使蔬菜品質下降。野蛞蝓有哪些習性特點?應該如何防治呢?
野蛞蝓為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也可自體受精繁殖。野蛞蝓產卵于濕度大且隱蔽的土壤縫隙中,每成體均產卵400余粒,卵期為16~17天,完成1個世代約250天左右,4~5月和9~10月為產卵盛期。陰暗潮濕條件下,氣溫在11.5℃~18.5℃、土壤含水量為20%~30%時,對卵孵化和胚胎發育有利,干燥的土壤環境對卵孵化、胚胎發育不利。
野蛞蝓在北方露地蔬菜生產中,每年有兩個主要活動為害期:4~6月和8~9月。早春3月越冬成體或幼體開始活動進入為害時期。夏季高溫時常潛入土中或草叢中越夏。秋季天氣轉涼時越夏的蟲體開始出來活動,主要取食各類秋菜,但在溫室大棚等保護地栽培環境下,秋冬春3季均適宜野蛞蝓的繁殖和活動為害。該蟲性喜陰暗,白天潛伏、隱蔽在近地面植物葉背等遮光處,下午6點以后出來活動取食,晚上10~11點達活動高峰,后半夜活動減弱,清晨陸續潛伏。陰雨天活動取食多。
野蛞蝓的防治主要是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兩種措施相結合。農業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徹底清理大棚周圍的雜草殘葉等,鏟除野蛞蝓棲息地和產卵的場所,可有效地減少蟲口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