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蘆性角斑病
發布時間:2015/11/26 9:54:52 瀏覽次數:10180次
西葫蘆細菌性角斑病
英文名稱:Summerbacterialangularspot
病原中文名稱:丁香假單胞桿菌流淚致病變種(黃瓜角斑病假單胞菌)
病原拉丁學名:Pseudomonassyringaepv.1achrymans(SmithetBryan)Young,Dye&Wilkie.
病原分類地位:細菌域、普羅特斯門、γ普羅特斯綱、假單胞菌目、假單胞菌科、丁香假單胞菌屬
病害類型:細菌
主要寄主:冬瓜、節瓜、葫蘆、西葫蘆、絲瓜、甜瓜、西瓜、黃瓜、筍瓜等。
危害部位:葉片、葉柄和果實,有時也侵染莖
傳播因子:種子、病殘體、土壤、流水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西葫蘆細菌性角斑病危害癥狀
子葉發病,初呈水浸狀近圓形凹陷斑,后干枯。葉片發病,初呈鮮綠色水浸狀病斑,
漸變為淡褐色,背面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黃褐色斑,潮濕時病斑上溢出白色菌膿,干枯時病斑脆裂穿孔。莖、葉柄、果實發病,初為水浸狀圓斑,后為灰白色,也有白色菌膿,莖、果實形成潰瘍和裂紋,果實病斑可擴展到內部,使種子帶菌。
病原形態特征:
Pseudomonassyringaepv.1achrymans(SmithetBryan)Young,Dye&Wilkie.稱丁香假單胞桿菌流淚致病變種(黃瓜角斑病假單胞菌),屬細菌域、普羅特斯門、γ普羅特斯綱、假單胞菌目、假單胞菌科、丁香假單胞菌屬細菌。菌體短桿狀相互呈鏈狀連接,具端生鞭毛1~5根,大小0.7~0.9×1.4~2µm,有莢膜,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
病原培養性狀:
在金氏B平板培養基上,菌落白色,近圓或略呈不規則形,扁平,中央凸起,污白色,不透明,具同心環紋,邊緣一圈薄且透明,菌落直徑5~7毫米,外緣有放射狀細毛狀物,具黃綠色熒光。
病原生理特性:
生長適溫24~28℃,39℃,4℃,48~50℃經10分鐘致死。
侵染循環:
病原菌在種子內、外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由葉片或果實傷口、自然孔口侵入,進入胚乳組織或胚幼根的外皮層,造成種子內帶菌。此外,采種時病瓜接觸污染的種子致種子外帶菌。且可在種子內存活1年,土壤中病殘體上的病菌可存活3~4個月,生產上如播種帶菌種子,出苗后子葉發病,病菌在細胞間繁殖,西葫蘆病部溢出的菌膿,借大量雨珠及大棚膜水珠下落,或結露及葉緣吐水滴落、飛濺傳播蔓延,進行多次重復侵染。露地西葫蘆蹲苗結束后,隨雨季到來和田間澆水開始,始見發病,病菌靠氣流或雨水逐漸擴展開來,一直延續到結瓜盛期,后隨氣溫下降,病情緩和。
病菌也可從氣孔、水孔及自然傷口侵人。發病溫限10~30℃,適溫24~28℃,適宜相對濕度70%以上易發病,大棚高濕有利于發病。病斑大小與濕度相關:夜間飽和濕度大于6小時,葉片上病斑大且典型;濕度低于85%,或飽和濕度持續時間不足3小時,病斑小;晝夜溫差大,結露重且持續時間長,發病重。在田間澆水次日,葉背出現大量水浸狀病斑或菌膿。有時,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該病發生和流行。
西葫蘆細菌性角斑病發病因素
(1)連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或土質黏重,土壤偏酸易發病。
(2)氮肥施用過多,植株生長過嫩;栽培過密,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差易發病。
(3)種子帶菌,育苗用的營養土帶菌;或有機肥沒有充分腐熟或帶菌易發病。
(4)氣候溫暖、高濕、多雨、多霧、重露易發病。
(5)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溫度過大的易發病。
(6)陰雨天或清晨露水未干時整枝打杈,傷口難于愈合,或蟲傷多易發病。
西葫蘆細菌性角斑病會很大程度的危害西葫蘆生長,要做好提前預防,發現的時候要做好相關措施,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西葫蘆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方法。 【西葫蘆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方法】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獲后,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查看詳情】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