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黑脛病
發布時間:2015/8/26 15:49:22 瀏覽次數:27112次
馬鈴薯黑脛病主要侵染莖或薯塊,從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發病。種薯染病腐爛成粘團狀,不發芽,或剛發芽即爛在土中,不能出苗。
馬鈴薯黑脛病-癥狀
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一18cm出現癥狀,植株矮小,節間短縮,或葉片上卷,褪綠黃化,或腹部變黑,萎蔫而死。橫切莖可見三條主要維管束變為褐色。薯塊染病始于臍部,呈放射狀向髓部擴展,病部黑褐色,橫切可見維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壓擠皮肉不分離,濕度大時,薯塊變為黑褐色,腐爛發臭,別于青枯病。
馬鈴薯黑脛病-病原
Erwiniacarotovorasubsp.atroseptica(VanHall)Dye稱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馬鈴薯黑脛亞種,屬歐氏桿菌屬中造成軟腐的一個低溫類型。菌體短桿狀,單細胞,極少雙連,周生鞭毛,具英膜,大小1.3—1.9×0.53—0.6(μm),革蘭氏染色陰性,能發酵葡萄糖產出氣體,菌落微凸乳白色,邊緣齊整圓形,半透明反光,質粘稠。該菌適宜溫度10一38℃,適為25—27℃,高于45℃即失去活力。
馬鈴薯黑脛病-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種薯帶菌,土壤一般不帶菌;病菌先通過切薯塊擴大傳染,引起更多種薯發病,再經維管束或髓部進入植株,引起地上部發病。田間病菌還可通過灌溉水、雨水或昆蟲傳播,經傷口侵入致病,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從地上莖通過甸甸莖傳到新長出的塊莖上。貯藏期病菌通過病健薯接觸經傷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窖內通風不好或濕度大、溫度高,利于病情擴展。帶菌率高或多雨、低洼地塊發病重。
馬鈴薯黑脛病-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抗疫1號、勝利1號、反帝2號、渭會2號、渭會4號和渭薯2號等。
(2)選用無病種薯,建立無病留種田。
(3)切塊用草木灰拌種后立即播種。
(4)適時早播,促使早出苗。
(5)發現病株及時挖除,特別是留種田更要細心挖除,減少菌源。
(6)種薯入窖前要嚴格挑選,入窖后加強管理,窖溫控制在1—4℃,防止窖溫過高,濕度過大。
馬鈴薯黑脛病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生。受害的植株莖基部變黑,所以叫黑脛病。植株發病率輕者2~5,重者達50左右。嚴重時會造成馬鈴薯減產。下面介紹一下馬鈴薯得了黑脛病如何治療? 馬鈴薯黑脛病的治療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抗疫1號、勝利1號、反帝2號、渭會2號、渭會4號和渭薯2號等。 (2)選用無病種薯,建立無病留種田。 (3)切塊用草木灰拌種后立即播種。 (4)適時早播,...【查看詳情】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