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人紋污燈蛾
發布時間:2014/8/20 10:15:34 瀏覽次數:5270次
棉花人紋污燈蛾為害癥狀:
幼蟲取食葉片成缺刻或孔洞。
棉花人紋污燈蛾發生規律:
(1)世代。在吉林省年發生2代,在福建每年發生4代。世代重疊。
(2)越冬。多以蛹在被害田及其附近的表土下7-2Ocm處越冬,少數個體在荒地或溝坡道旁雜草根際的表土下或縫隙中越冬。
棉花人紋污燈蛾形態特征:
(1)成蟲。頭黃白色,觸角鋸齒形,黑褐色。下唇須紅色,體、翅白色,腹部背面除基節與端節外皆紅色,腹面黃白色,背面、側面具一列黑點。前翅外緣至后緣有一斜列黑點,兩翅合攏時呈人字形,后翅略染紅色。胸足黃白色,前足基節側面和腿節上方紅色,脛節和附節有黑斑。
(2)卵。饅頭形,頂部稍尖,底部較寬,卵表面有不明顯菱狀花紋。初產卵乳白色,漸漸變為淺黃色至深黃色,后期為黃褐色。
(3)幼蟲。一般7齡,不同齡期幼蟲形態變化較大。4齡前體黃褐色,頭黑色,有光澤。體毛除尾部為黑褐色外,其余多為黃白色,且短而稀。背線和亞背線為斷續黃白色線,第1和第7腹節背面各有1對較大的黑色毛瘤,中胸和第8腹節背面的1對黑色毛瘤較小。足黑色,有光澤,較發達。5齡后隨著齡期的增長,體長增長較快,體色加深,頭、胸足均為黑褐色。體表已不見黑褐色毛瘤。體毛色加深為黃褐或黑褐色,呈毛簇狀,長而密。老熟幼蟲體灰褐色或黃褐色,腹面黑褐色。背線橙紅色,亞背線褐色,氣門上線棕紅色,氣門橢圓形,氣門篩灰黃色,圍氣門片深黑色。體背毛瘤灰白色,其上密生棕褐色長毛。胸腹足黑褐色,趾鉤異形中帶。
(4)蛹。橢圓形,棕褐色。頭頂較平圓,頂端具1個半圓形凹紋;體上各節有刻點組成橫環紋,第4腹板后緣,第5、6腹節前緣成凸緣板狀,凸緣板光滑,深褐色。臀棘2枚,每枚有4-6根刺,刺末端膨大成盤狀。(5)繭。長橢圓形,褐色,半透明,由絲和體毛織成。
棉花人紋污燈蛾生活習性:
(1)成蟲。成蟲白天靜伏在雜草、灌木叢間,傍晚開始飛翔活動,飛翔力較強。夜間20-23時是活動尋偶交尾高峰,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尤其雄蛾趨光性較強。成蟲羽化后第2天即可交尾,少數當晚即可交尾,每雌一生交尾1次。交尾后翌日或當日即可產卵,卵成塊產于葉背。每雌可產卵3-8塊,每塊74-362粒卵,單層平鋪,圓形或不整形,卵塊上常有體毛,平均每雌產卵874粒。成蟲壽命3-6天,雌蛾稍長。
(2)幼蟲。初孵幼蟲群集于葉背卵塊附近取食,僅食葉肉,殘留膜狀表皮。1-2齡幼蟲不善于爬行,遇震動或驚擾時常吐絲下垂,擴散到附近枝葉上,3齡后幼蟲開始分散取食,食葉成缺刻狀。4齡幼蟲食量開始增大,被害葉僅留葉脈。5、6齡幼蟲食量猛增,不僅食盡全葉,還取食嫩枝幼芽。而且爬行迅速,常向附近寄主植物遷移擴散,有較強的耐饑能力。幼蟲活潑,有明顯的假死性,蛻皮前停止取食數小時至1-2天不等,靜伏不動,有的吐少量絲固著身體。幼蟲老熟后,多爬至土表下、地被物中、樹干裂縫或樹皮下結繭,有的將地表雜草和落葉綴合在一起,隱藏其中結繭。
棉花人紋污燈蛾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獲后及時田間枯枝落葉,集中銷毀,降低越冬蟲源數量。勤中耕除草,增加鏟趟次數,及時秋翻,可消滅部分入土幼蟲或蛹。結合田間管理,人工摘除有卵葉片或初齡幼蟲群集的葉片以減少蟲源。
(2)物理防治。有條件時可結合其他害蟲的防治和測報,設置黑光燈或高壓明光汞燈,利用成蟲的趨光性,進行誘殺成蟲。
(3)藥劑防治。必要時噴灑2.5%溴氰菊酯4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4000倍液,或5%來福靈4000倍液,或80%敵百蟲800倍液噴霧。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